毓贤之死(1/3)

毓贤是个酷吏。山东曹州多匪,毓贤做了曹州知府,每天衙门口上一排站笼,都是满满的,站死了一批,再换一批。做了山东巡抚之后,不知怎么的,这个狠劲儿没了。临到上个世纪之交,山东起了义和团,专门跟洋人洋教为难,杀洋灭教。按理说,也属于官府该管的事儿,但是,毓贤却犹犹豫豫的,还上书说,民气可用,可以借助这股子民气,对抗洋人。

正赶上西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朝廷政策向后转,洋人一肚皮不高兴,而西太后正不知道该怎么应付呢,毓贤等人的建议,老太婆有点儿听进去了。虽说在洋人的抗议下,毓贤被从山东调走,去了山西,但是,义和团逐渐成了气候,却跟毓贤的建议有点儿关系。当义和团闹大,而八国联军赶来救他们的使馆人员时,毓贤在山西巡抚任上,表现得相当积极,所作所为,跟此时的山东巡抚袁世凯正好相反--袁世凯是把所有的洋人和洋人传教士都保护起来,尽量把境内的义和团往外轰,而毓贤自己恨不得亲自当山西义和团的大首领,把境内46个洋人传教士连同家属,都给抓起来,押到太原,一个不剩给杀了。整个山西境内,洋人传教士和修士修女,一共有190多人被杀,至于被杀的中国教民,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由于山西的案子,是义和团运动期间由官府亲自参与的最大一起针对洋人的屠杀案,所以,战后谈判,联军方面提出的第一批

要惩办的罪魁,毓贤就名列其中。其他的人,还有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这两位是义和团名义上的大首领和二首领,还有军机大臣刚毅、赵舒翘、甘军统领董福祥等等。刚毅此时已死,剩下的,都得追究。朝廷最初给的处分,都是发配新疆,永不叙用。所以,毓贤一大家子人,都被押着往西走。走到兰州,才知道人家洋人觉得这样处分太轻,不干了。经过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再三求情,载漪和载澜以及董福祥的死罪算是免了,而毓贤,无论如何都得死。

当时,驻兰州的甘陕总督尚未到任,藩台李某人,刚由山西臬司调任,当初杀洋人他也有份,见到毓贤都得死,自己也好不了,吓得先自尽了。所以,甘肃只剩下了一个臬司何福堃看着三个大印,代管一省事务。从西太后那里来的圣旨,是要将毓贤就地正法,所以,这事儿只能由何某人亲自来管。

其实,如果朝廷真的不想让毓贤死,按照中国人办事的一贯做法,可以找个模样像毓贤的人顶替,糊弄一下洋鬼子。可是,已经被打怕了的西太后,已经觍着脸求下了载漪这些自家人的命,不敢再生枝节,坚持要毓贤就地伏法,给洋人一个交代。听说毓贤要问斩,山西的义和团残余,扬言要劫法场,兰州城里,也到处都是声言闹事的揭帖。可是,真到问斩的时候,一个人也没来。

杀毓贤,护理甘陕总督何福堃监斩,具体事务,由兰州的首县

臬兰县知县和总督中军负责。按说,兰州有现成的刑场,从来也没断了杀人。专业的刽子手,也是有的。但是,临刑那天,毓贤为了让刽子手动作麻利一点儿,少受点儿罪,把一个金镯子褪下来送给了刽子手。刽子手见财心软,一刀下去,居然没有把脖子砍断,让毓贤没死了,活受罪。见状,毓贤的随从看不过去了,上去补了一刀,才算了事。

毓贤据说临刑前还算镇定,写了一晚上的字,临了,还没有忘记把自己的图章盖在写的条幅上。大概,他觉得他的临终遗言,会被人收藏的吧。时辰已到,磕了三个响头接旨,引颈就戮。然而,事过之后,毓贤并没有像他想的那样,成为烈士,从朝廷到民间,人们很快就把他忘了。

当然,庚子之变,最大的罪魁,其实是西太后。毓贤充其量只是一个积极的执行者,一只跑得比较快,叫得凶,咬了人的走狗。但就执行者而言,载漪、载澜和董福祥都干得比他更猛。但是,载漪、载澜是满族亲贵,董福祥是武人,手里有兵,都可以通融,唯独他和赵舒翘,非死不可。替罪的尽管不是羔羊而是走狗,洋人太凶,也没办法。走狗不跑不叫不行,但跑猛了,叫狠了,咬人惹出事儿来,还是得给烹了。比不得端王爷和澜公爷,人家是太后的自家人。要怪,就怪毓贤自己会错意,竟把自己当忠臣了,急火火地跑去为君分忧,最后也只好“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