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不对(1/3)

中国人干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这天时,是第一位的。所谓天时,按我的理解,就是时机。中国人烹调,讲究火候,这“火候”解释给老外听,多半都理解成了“时间”。较真的,还拿笔一条条地记,放油熬几秒,翻炒几秒,放水再几秒。火候这玩意儿,首先的要素也确实就是时间,掌握好了时间,时机也就合适了。只是老外很机械,机械地掌握火候肯定是不行的。

烹饪的对象是死东西,即使不死,也得听人摆布。但是,如果是对付人,那时机这玩意儿可就有讲究了。中医给人针灸,讲究个“子午流注”,什么时候用什么针不能乱,乱了不仅不治病,还添病。如果不仅仅是治病,还要玩政治,时机就更重要了。

帝制时代的政治,就是一种跟时机有密切关系的艺术。大到皇家祭祀、上朝,小到出门访客,都得讲究时机。皇家有专门的太史令,负责计算时辰,而一般的官员也得请人算算。否则弄错了,或者自己感觉弄错了时辰,没准儿事就办砸了。不能早,也不能晚,恰到好处。

当然,最

该讲究时机的,还是拍皇帝的马屁。都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能拍总是不错,这是不对的。君心难测,君威更难测。一个不留神,马屁拍在马腿上,龙颜大怒,弄不好吃饭的家伙都没了。不是你说错了话,而是你在不该说的时候说了不该说的话,那就是大错。

比如讲,一般人说,顺着皇帝的意思总没有错,皇帝说一,我顺着捋到八九,肯定是保险的吧?不一定。兴许皇帝刚说完,忽然觉得自己说错了,或者下面的反应不好,需要纠正。你正好这个时候上杆子出来顺着皇帝前面的话接着说,而且说得很过分。这个时候皇帝把脸一翻,千错万错,都是你的错。整个的黑锅,你都得背着。你敢跟皇帝较劲,说这不就是你的意思吗?给你一百个胆儿!

所以,拍皇帝(如果太后当家,那就连太后也得拍)的马屁,要想掌握好时机和火候,首先得买通皇帝和太后的贴身太监,让他们随时通报里面的情况,随时掌握上面的动向。晚清的张荫桓,虽说是捐班出身,但洋务办得好,外国人满意,朝廷也满意

,所以官儿升得比较快。一次出使英国回来,给东太后和西太后各带了一件宝贝,东太后的是块大的红宝石,西太后的是一块稀世的祖母绿。显然,张荫桓知道,真正当家的人是西太后,所以,给西太后的礼物要贵重得多。

但是,张荫桓升官升得太快,却不知道打点太监的重要性,所以送礼的时候,于西太后最宠信的太监李莲英这方面,就欠缺了点儿什么。结果,礼送上去了,西太后在把玩这块祖母绿的时候,李莲英不温不火地添了一句:咱就不配红的吗?这下子可捅到了西太后的痛处,她一辈子的遗憾,就是东太后做皇后的时候,她还是个皇贵妃。如果按这个等级的话,当然人家可以用红的,她就只能配绿的了呗。

这个梁子结了之后,张荫桓后来就倒了霉。戊戌维新失败,西太后非要拿这个本来没怎么掺和变法的人开刀,尽管英国公使干涉了一下,命暂时保下了,但发配新疆。过了没多久,庚子国变,闹义和团,西太后还是趁机把他给杀了。

这事儿闹的……

记住,拍马屁,时机要对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