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卓超群神色冷漠,只是目不转睛地盯着丁有义,对那些妖艳少女视而不见,显然不为所动。/若

丁有义注视着卓超群,沉声道:“请出剑!你的剑呢?”

卓超群肃然道:“剑在心中!”

曹汉不由拍手叹赏:“心中有剑!说得太好了!画师胸有成竹,剑客心中有剑——此乃剑术之顶峰!”

却听一个深沉的声音道:“心中有剑,还不是剑术的顶峰。剑术的顶峰是心中无剑。”声音也并不如何响亮,但众人都听得清清楚楚,不由一惊。

说话的正是黄山真人,他接着道:“初学剑者,信手出剑,胡刺乱砍,全无章法,可说是心中无剑。后来随着所学的招数渐多,便达到了第二种境界:心中有剑——剑尚未出手,招数已在心中形成,但毕竟是心中想好了才出招,已稍显缓慢,并且心有拘囿,不能随机应变。再到后来,又回到了‘心中无剑’的境界,但和原来的‘心中无剑’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境界,也就是毫不思索,随手挥洒,却恰到好处,天衣无缝,神妙天成。当此境也,游刃有余,随心所欲,他的人就是他的剑,他的剑就是他的人,庄生便是蝴蝶,蝴蝶便是庄生。生命与技术已合二为一。从而达到‘天人合一’、‘无为无不为’的境界。”

一时众人都在领悟黄山真人的话,连丁有义和卓超群亦在沉思。

片刻后,少林寺方丈慧明开言道:“聆听真人妙论,真如醍醐灌顶。武功达到绝顶,道佛两家,殊途同归。当日五祖弘忍欲求法嗣,令众徒诸僧各出一偈。大弟子神秀便口出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其时六祖惠能还是个火头僧,正在厨房碓米,听了神秀这偈后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当即口念一偈云:‘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他。剑术达到顶峰之时,无所谓剑,无所谓我;剑我合一,剑我两忘。”

郦丽华深有感触,接着道:“聆听了真人与大师之高论,‘于我心有戚戚焉。’写文章亦可分为三个境界。写文章之初,语言浅陋枯燥,体势沉冗拖沓,行文杂乱无章,用词拙劣不当。以后随着读书渐多,胸中积累了许多词句,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便进入了第二种境界:语言精炼,体势完美,文才斐然,词句秀丽——这虽是好文章,却不是文章的最高境界。最好的文章,正如苏轼在《与侄书》中所云:‘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也就是不以华丽的词句取胜,不以奇妙的技巧取胜,而是平平淡淡,看起来毫无技巧可言,好似是不假思索地随手写来的,正应了当代诗人陆游所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似是不加锤炼、不经琢磨而浑然天成。虽然毫无加工的痕迹,但起承转合之际却天衣无缝。犹如一块不加雕琢而毫无瑕疵的美玉,又如一位不经修饰却天生丽质的美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是,为文者要达到这种最高境界,除了博览群书之外,还必须阅尽世间百态,尝遍人生百味,那时,悲欢离合之情、酸甜苦辣之意,自然就会喷涌于笔端,随意挥洒却生动传神、穷形尽相。”

欧阳倩也感悟道:“人生也分三个境界,是一个由糊涂到聪明、再由聪明到糊涂的过程。童年无知,是真的糊涂。少年气盛,自以为是,卖弄聪明,显示才能,锋芒毕露,勇往直前——看似聪明而非真聪明也。人到中年,又变糊涂了,不过是装糊涂,心中明白,表面糊涂;学会了装傻,学会了守拙;学会了后退,学会了迂回;欲想取之,必先予之;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为了进一步,可以先退两步;深藏不露,隐忍不发,不动声色,韬光养晦。别人欺骗自己,却将计就计,装作受骗反过来欺骗对方。”

丁有义和卓超群仍在相持着。

宋国阵营中忽有一人大声道:“我要上去助卓公子一臂之力!”正是巫山派的田生。

包文章便道:“田兄不可!此时丁有义全神戒备,正用上乘武功护住了全身。你上去是白送性命。并且也不合决斗的规矩。”田生愤恨地道:“我与丁有义仇深似海,但求手刃此恶贼,别的都顾不得了!”说完手持大刀飞步上前道:“卓公子,我来帮你!”

卓超群背对着田生,好似没听见田生的话,只全神贯注地凝视着丁有义。而丁有义也对田生正眼也不瞧,只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卓超群。

突然,田生迅速出手了,但他的刀并不是砍向丁有义,而是砍向卓超群!

这一下变起俄顷,瞬间众人连惊呼都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