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险恶

南宫雪音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心里顿时盈满了恐惧,她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南宫雪音还未发话,八王妃也是偷眼瞧了外头的场景,因着南宫雪音只是悄悄挑开帘子,八王妃只是偷眼看着那不大的缝隙,没能看清楚外头的场景,倒是见到一个可怜的妇人抱着孩子祈求着,好似想要冲撞了车架,却被随车队的护卫硬生生地拦了下来。

八王妃面上带着悲悯的神色,南宫雪音很快便发现了,她表情淡淡,不言不语地看向南宫阳玲。

只见南宫阳玲没有注意到南宫雪音的探究,反而盯着八王妃,眼眸中的讽刺一闪而过。

那样怪异的眼神真的消逝得非常快,但南宫雪音还是捕捉到了,她在心中证实了自己的猜测,更是不敢小看南宫阳玲了。

南宫雪音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是个旁观者,并不打算参与过多的争斗,她从未想过,竟然有跟南宫阳玲斗法的一天,在南宫世家的时候,这个一开始口无遮拦做事莽撞的三妹妹,从来都不是阴谋的胜利者。

然而,当南宫雪音完全脱离了南宫世家之后,在夜淳风若有若无地提示下,才渐渐明白了,南宫阳玲并不是傻,她只是太会做戏,她平日里的莽撞和无知是她的保护壳,那样天真的外表竟是让人不由自主地小看了她,进而放下戒心,她做错事的时候确实人尽皆知,可她撒谎的时候却很少有人察觉。

只有这样的解释,才能说明,冷醉和鸿美玲的死,并不是说明南宫阳玲运气好,而是说明了她的心机险恶而深沉

从诸多事实来看,南宫阳玲在南宫世家之时翻不起风浪,恐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二少爷南宫月华。

现在,所有人都不再被南宫月华束缚,优劣便凸显了出来,南宫清音碌碌无为,南宫云华失败远走,南宫雪音现在正在朝着南宫阳玲事先挖好的深坑里迈步,就不知道她此次应该如何逃脱了。

南宫雪音面上不动声色,细心注意着周围的风吹草动。

八王妃从来就是个没有主意的,这会儿也不会率先挑起话头。

但南宫雪音很清楚,南宫阳玲此时绝对不会挑起话题,从而避免她怂恿祸事滋生的嫌疑。

现在,南宫阳玲在等一个契机。

三个人在马车中沉默了片刻,正当八王妃有些不知所措,唇边啜嚅着准备放话之时。

马车外头响起了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贵人,求求您了,求您救救我的孩儿吧,我们已经三天没有吃食了……”

这个声音起了个头,外头的吵杂声越发激烈起来,饥民在这位“伟大母亲”的带领下,都开始诉说自己的惨事,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南宫雪音不说话,心里默念着时间,果然,南宫阳玲面色哀戚却不发一言,只听得八王妃含泪道:“四嫂,十三弟妹……”

她说着,一把抓住了南宫阳玲的手:“咱们是不是该做点儿什么,我瞧着那些百姓可真是可怜……”

南宫雪音面上不显,心里却是叹气了,早就知道八王妃会如此是迟早的事情,她刚刚竟然还抱着一丝侥幸心理。

八王妃脑子里是糊涂的,表面上软弱无比,心理上欺软怕硬,遇到了事情总是没个主见,都是让别人帮她拿主意,没有依靠便活不得,也因此才会有八王爷不在家,她一遇上事情就基本不敢出府门。

南宫雪音知道,南宫阳玲就是因为知道八王妃这种容易惹麻烦的性子,才会把八王妃也找来。

南宫雪音虽然有意让护卫驱散人群,可她心里却知道是无能为力的,因为若是这里只有八王妃就算了,南宫雪音还能强硬一点,八王妃如此软弱,定是不敢反驳

可这会儿情况不一样,南宫阳玲在呢,她只要站在八王妃那一边,到时候二对一,论身份,两个嫂子都是压了南宫雪音一头,南宫雪音也不得不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

南宫雪音不说话,南宫阳玲也沉默。

八王妃原本以为这件事情是一件很容易得到结果的,可因着面前两个人不说话,她也疑惑了。

南宫阳玲不说话,表面上看,她似乎是也拿不定主意,她有些犹豫地望着南宫雪音,就好似她也不知道如何拿主意一样。

南宫雪音不得不在心里暗叹:三妹妹可真是精明!

南宫雪音望着自家三妹妹装模作样的表情,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若是南宫雪音一直不说话,到最后迎来的一定是八王妃不等她们二人的同意,就直接出去“施恩”了,到时候一群饥民一拥而上,那光景真真是无法想象。

可若是南宫雪音说了反对的话语,南宫阳玲定是会拉着八王妃一起反对,倒时候,结果还是会遇险,到时候,南宫雪音为了自保,无论如何都会显露出自己会武的事实。

南宫雪音面上不显,心里却是咬牙切齿:好你个南宫阳玲,好险恶的内心!

明明知道这是南宫阳玲的陷阱,南宫雪音却不得不开口:“八嫂,你们有没有看过外头人的数量。”“怎么了?”八王妃不解,她们是王妃之尊,根本不在乎什么身外之物,外头有多少人,她又怎么会去注意呢?她只知道外面有很多很可怜的百姓,需要她“施恩”,如果她不“施恩”,就会被佛祖报应,她就永远都无法讨自家夫君欢心了,一点机会都没有了,所以她无论如何都要做“善事”,整日不忘“积德行善”。南宫阳玲唇角微微勾起,但那淡淡的笑容一闪而过,南宫雪音垂下眼帘,道:“八嫂,外头的饥民似乎成百上千,他们最需要的是食物,咱们带的这些点心光是咱们三人食用或许还有剩余,但是,外头的人已经超过了一百个,终究是不够的。”

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