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些都是约定俗成,是不成文的规定,比起这些行规,更专业的是术语,要是外行听起来,简直就像听天书似的,比如翡翠叫&qu;绿头&qu;,玉器叫&qu;石头&qu;,字画叫&qu;纸片&qu;,复制品叫&qu;下蛋&qu;,卖给外国人叫&qu;洋庄&qu;,卖给国内的叫&qu;本庄&qu;,换东西叫&qu;打仗&qu;,收到了好东西叫&qu;吃仙丹&qu;,做一笔生意叫&qu;开冲&qu;,到外地收古玩叫&qu;铲地皮&qu;,仿制品做得不高明叫&qu;判眼&qu;,诸如此类,说都说不过来,简直可以出一本字典了。

刚刚讲的那些,都是行家与行家交易时说的,如果碰上不懂这些行话的买主,那就是&qu;菜头&qu;,如果菜头要问的话也都有很圆滑的套话应付,若是问这件东西是哪个朝代的,他就会告诉你这是&qu;明式&qu;,而不说是明朝,问货从哪儿来的,标准答案是&qu;山西侯马&qu;,潘家园中的假货一般都是这种说辞。

古玩行里的行话术语,也是由清末那个时代产生的,然而时至今日,有些古老的行话已不再适用,便逐渐被淘汰出去,现在保留下来的已经很少很少,大多都是近代产生的新术语,同以前的行话比起来,有很大差异。

比如行话中同样一个名词和动词,在不同的年代或者不同的区域,或许会有不同的说法,有的称外出收古玩的为&qu;铲地皮&qu;,也有的称他们为&qu;游击队&qu;,假货还叫做&qu;高老八&qu;或者&qu;高八爷&qu;,而且为了避免露白(&qu;白&qu;是钱财的意思)被别人眼红盯上,在说明价格的时候,都是百分之一,说一块钱,实际上就是一百块钱,一百元即是一万元。

现在总有专家给古玩鉴定价值,其实古玩的价值是很难说的,有市无价或者有价无市的情况很普遍。一件东西,卖家说值多少钱不行,没人买它就不值钱,只有在买家认可的前提下,它才有这个价值。而且古玩真伪难辨,做假的实在是太多了,就连专家也可能有看走眼的情况,京派语言通常叫做&qu;懵买懵卖&qu;,说白了就是&qu;隔着口袋买猫&qu;。

总之潘家园旧货市场,就是这样一个给买卖双方施展眼力、财力和魄力,斗智、斗口、斗心理,极富戏剧色彩的自由市场。就在这个市场中,发生过许多听起来十分传奇的故事,也有许多珍品由此得以浮出水面,有空的话去这里逛一逛,说不定会捡个漏,天上掉馅饼的美事,也许就让您给赶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