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这事儿,说起来还是唐高宗和武则天两口子招的祸。(..)

突厥是匈奴的一支分支,带有匈奴血统,起初归附与柔然,北魏时期,柔然遭到重创,于是它趁机骑兵反抗柔然。在这个过程中,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打败和合并了铁勒各部五万余落,开始发展壮大起来。后来强大起来的突厥打败了柔然,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便成为了骚扰中原政府的新一届大敌。

因为隋朝拒绝向突厥纳贡,于是便遭到了突厥报复。那个时候突厥远比中原刚建立的隋朝政府强大,虽然隋政府在匈奴问题上的强硬使得匈奴人的多次抢掠都毫无成效,但大局势上仍然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所以对隋灭陈的大业影响很大,就在隋文帝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个牛掰的人物站出来了,这就是长孙晟。

相较于长孙晟在历史上的名声,他的一对儿女显然更被人熟知,因为他女儿就是李世民的妻子,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长孙皇后,儿子则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长孙无忌。不过或许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长孙老爹虽然没有明显战绩,但是东西突厥帝国几乎就是被他玩死的。

长孙晟在北周时期因送千金公主到沙钵略可汗处和亲而踏足突厥。沙钵略可汗生性高傲,北周前后送过数十个使者到访过,他都轻视不理,却独爱长孙晟。估计这跟长孙晟的好箭法分不开关系。因着长孙晟箭法出众,沙钵略可汗命令贵族子弟皆与长孙晟亲近,学习技艺,所以长孙晟在突厥畅通无阻,借着游猎之际观察匈奴山川形势以及部众强弱。一年之后,待长孙晟归齐时,突厥人从他这里学去了多少箭法不得知。但是他却是将着匈奴的状况都了然于胸了。

隋朝初年,长孙晟因隋朝军力不足以与突厥正面迎战,于是便为隋文帝定下了远交近攻。离强合弱之策,并且身体力行的挑拨起了沙钵略可汗与达头可汗之间的矛盾,然后再赐予予奚、契丹等部大量的金银。让沙钵略被孤立了起来。

开皇二年,突厥发40万骑兵突入长城,分兵攻打隋朝,隋文帝撤回准备进攻陈朝的军队力抗突厥,结果大败。突厥纵兵自木硖、石门分两路进击,尽掠武威、金城、天水、安定、上郡、弘化、延安等地,并欲继续南进。长孙晟用计让沙钵略可汗之侄染干告诉沙钵略:“铁勒等反,欲袭其牙”。沙钵略可汗恐老营有失,遂撤兵出塞,这才解了隋朝这段危机。

开皇三年。隋炀帝征匈奴,长孙晟对着阿波可汗挑拨离间,使得阿波可汗在沙钵略部奋战时驻足观望,气的沙钵略兵败后顺道抄了阿波可汗老家,无所归还的阿波可汗奔至达头可汗处。借兵夹击沙钵略可汗,在对战中阿波可汗频胜,沙钵略部代表的东突厥由强转弱,不得不对隋朝称臣,北边边患基本消除,隋灭陈无后顾之忧。

后来。沙钵略可汗身死,其弟处罗侯为莫何可汗。此时东突厥已经虚弱到离不开隋朝的支持,遂接受隋朝的册封,两者形成固定的册封关系。隋朝通过莫何可汗控制了大片的草原,并且帮助其削弱日益强大的由阿波可汗领导的西突厥部属。

莫何可汗死后,其弟都蓝可汗继位,当时东突厥的日子好过多了,都蓝并不太恭顺,长孙晟入突厥诛杀反隋的大义公主,算是给了都蓝可汗一个教训。后又拒绝都蓝可汗的和亲请求,嫁公主于东突厥内亲隋派的莫何可汗之子突利可汗,挑动东突厥内部矛盾。突利可汗在隋朝的扶植下逐渐南迁,并且强大起来,威胁到都蓝可汗的地位。于是都蓝可汗索性与西突厥的达头可汗握手言和,一起攻打突利可汗,突利可汗兵败,被长孙晟拐到了隋朝,接受册封后成为启民可汗。长孙晟率人在朔州筑大利城安置启民可汗,人为的将东突厥分为南北两部。启民可汗在隋朝的扶植下逐渐强盛起来,漠北的都蓝可汗在北突厥的内讧中被杀死,西突厥达头可汗趁机兼并北匈奴,启民可汗也招降了一部分北突厥部众,此后西突厥和东突厥、隋朝的战争断断续续地进行。隋朝要么命令启民可汗反击西突厥,要么和启民组成联军共同还击。突厥问题已经不再是隋朝北方边界的问题了。

后来隋朝二世而亡,突厥通过扶植势力,借此提高自己的地位,妄图恢复南北朝时的鼎盛局面,可惜唐很快的统一全国,于是突厥人就开始积极反唐。启民可汗的第096章伏念亡散残部的办法,使部众增至5000人,并抄掠九姓铁勒大批羊马,从而势力逐渐强盛,自立为颉跌利噬汗,从此开始了后突厥时期。

起初唐朝还不把突厥当回事,但随着裴行俭病死,薛仁贵老死,程务挺被因替裴炎说话被问斩,黑齿常之受酷吏周兴诬陷含冤自缢而死,将才凋零,而高宗中宗睿宗武周政权更迭,国本动摇,所以对突厥采取绥靖政策,而突厥也趁着这空隙发展了起来。

骨咄禄之弟默啜成为突厥可汗之后,为了巩固其篡夺的汗位,改变策略,讨好中原王朝以取得支持。而武则天也为了政局稳定,接受他口头上的投降,对着他在边境的杀掠视若无睹,先是册授他为左卫大将军、归国公,迁善可汗。后又进一步封他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并将丰、胜、灵、夏、朔、代六州突厥降户数千户送交默啜,并给他谷种4万斛、杂彩5万段、农具3千件、铁4万斤。后突厥得到这一大批人力和物资以后,国力大为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