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颂把三个学子留在殿外,一个人上殿把查询的情况向路强禀报一遍。

路强听了之后,并没有马上招三个学子上殿,面无表情地道:“去把今科的头三甲全传来”

转头对陶渊明道:“一会由你出题,重新考较他们的学识,嗯!那三个敢来告御状的学子也一同考察,看看他们的学识是不是和胆子一样大?”

听了皇帝的话,群臣似有所悟,看来皇帝今天不把这件事解决了,是不会罢休了。

陶渊明躬身领命出去了。

公孙五楼偷眼看了看面无表情的皇帝,心中略定,因为他已经问过兄长,知道考题卖的虽都是豪门子弟,这些子弟却也都是幼读诗书,即便考不出状元的水平,想来也不会差到那去。

路强将陶渊明打发出去后,眼光又落在公孙五楼身上,随手从龙书案上拿起一本奏折,示意近侍把奏折给公孙五楼送过去。

公孙五楼不明白皇帝为什么给他看奏折,忙双手恭恭敬敬地接过奏折,打开只看了两眼,双手就情不自禁地抖了起来。

路强这时发话了:“朕在三天前就接到了这份东西,如果不发生今天的事,朕会当他是诬告,现在事情出来了,你可以把这件事给朕解释一下吗?”

原来这是一份有关公孙归出卖考题,大肆敛财的密奏。

“陛、陛下,臣...”

极度紧张之下,公孙五楼的话都快说不出了,眼睛却不由自主地向前面的谢望祖看过去。

谢望祖仿佛此事与他无关一般,眼睛看都不看公孙五楼一眼。

“传旨,着封平提审公孙归,朕就在这等着,朕要第一时间得到他的口供”

传旨的人下去没多大一会,去传头三甲的近侍回来了。

“回陛下,状元和探花都不知所踪,榜眼已经被带至偏殿”

这句话成了压倒公孙五楼的最后稻草,双腿一软就瘫倒在地。

路强挥手命人将公孙五楼架出去,却听公孙五楼哀嚎道:“谢国丈救我...”

被公孙五楼喊出来,谢望祖当然不能再装了,迈步而出,躬身道:“陛下,老臣知道陛下对此次科考的重视,所以一直亲自看管考题,考试前一天晚上,公孙五楼曾去过我府,如果考题泄露一事属实,想必就是那晚被他偷看去的”

路强知道这个老丈人难缠,若没有真凭实据,也决不会动他的。

沉声道:“这件事,朕一定会查个水落石出,给天下学子一个交代,传者锁拿出逃的学子,另外告诉所有此次参加科考的学子,明日朕要亲自监考,还他们一个清白”

说到这,路强站起身,语气沉重地道:“国家开科取仕,是在为国家选才,乃是国之大事,朕在这里郑重告诉你们,有胆敢借此敛财、培植党羽者,朕决不宽宥,不论他是谁”

路强说完,甩袖而去,时间不大,赵永尖细的嗓音响了起来:“退朝...”

谢望祖神色没什么变化,混杂在群臣中一同向外走去,仿佛没注意到那些已经刻意与他保持了距离的臣僚们,眼神闪烁,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路强没有去后宫,而是换身常服后,去了偏殿,那里还在进行着一场小规模的考试。

榜眼其实也是个豪门子弟,花重金买来考题,找枪手做出来之后,背熟抄在考卷上的。

眼见事态越闹越大,他也不是不想跑,可朝廷的动作太快,以至于还没等跑出客栈,就被请进宫来。

看着皇宫威严的气势,以及侍卫冰冷的眼神,这小子一下就把什么都招了,现已经被侍卫带走,交封平严审去了。

所以现在陶渊明考的其实只有三个人。除何长瑜外,另两人都是他的好友,分别是来自颍川的荀瑁和泰山的羊睿之。

这三人可都是有真才实料的,尤其是颍川荀氏,乃是当世以文采出名的士族之一,之前的朝廷里,几乎都能看到荀氏的影子。

路强重返洛阳,虽说朝中士族没什么话语权,但并不妨碍荀氏年轻一代的报国之心。

也正是本着这个心思,三个好朋友才相约来参加科举。

先前对于流传考题外泄的事,起初三个人并不相信,直到那几个他们认识、废物般的纨绔考中头三甲之后,他们才知道果然是有人作弊。

年轻人本就是一腔热血,同时也对皇帝以才取仕的做法深表赞同,这才脑袋一热,挺身站了出来。

路强从殿门进来后,并没有打搅伏案而写的三个人,同时示意陶渊明也不要出声,静静地站在三个人身后,分别看了看三个人的字体,以及所写内容。

陶渊明出的题并不是什么高深的问题,而是让他们就这次科考,写一偏策论,谈谈他们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这个题目出的可以说深得路强满意,这三个人还要参加明天的公试,今天不过是牛刀小试而已。

路强推行策论已经有一年多,各地的学子对如何写这东西,已经越来越有体会。

路强在三个人身后,看着他们写的东西,也不由暗暗点头,果然都能说出一些有用的东西了。

尤其是那个叫何长瑜的年轻人,他在策论中写道,元帝南渡,中原文化也一定程度地向南方偏移,北方在异族的统治下,不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文化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异族的影响,所以朝廷在开科取仕时,应注意南北文化差距,不要因此寒了北方学子的报国之心。

看了几个学子写的东西,路强郁闷的心情,也稍稍有了好转,他还有很多事要做,向陶渊明点头示意后,又转身走了出去。

三个学子并不知道皇帝刚刚来过,很快将策论写好后,交到陶渊明手中。

从刚刚路强的态度中,陶渊明就知道,这三个学子已经被皇帝认可,步入官场的日子也不会太远了。

看过他们写的东西后,陶渊明也很满意,遂笑着对三人道:“年轻人有些血性是好的,不过切记不要太冲动,以免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今次的事件,陛下已经过问,应该很快会有旨意下达,你们回去耐心等待吧!”

何长瑜小心地问道:“陛下不召见我们了?”

“呵呵!陛下已经见过你们了,你们的运气不错,只要考试时的表现再好些,一定会被朝廷录用的”

陶渊明是个谦谦君子,对三个年轻人也很喜爱,也就没有瞒他们。

皇帝竟然来过了?

一时间三个年轻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不知是什么心情了。

路强刚从偏殿出来,就有近侍过来轻声禀报,谢国丈去了天牢。

谢望祖去天牢干什么?几乎不用猜,路强就已经知道结果,而这个时候,封平也派人送来公孙归的口供。

这份口供对路强来说,其实已经没什么意义了,他本就是要借这次事件除掉谢望祖,可以说即便没有何长瑜几个学子质疑考试结果,也会有其他人跳出来的。

路强传旨封平,突审公孙五楼,不能给谢望祖杀人灭口的机会,同时传招内阁成员议事。

其实这个时候王镇恶、王诞、颜延之,三个人都没有离开。

朝廷第一次开科取仕就出了这么大丑闻,可谓是路强建朝之后的第一大案,他们的心情也同路强差不多,就是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解决这件事,将不良影响将至最低。

内阁成员办公,有一个专门的小偏殿,路强径直来到这里,随即一言不发地将公孙归的供状递给王镇恶,自行坐在书案后,等待几位内阁大臣的意见。

王镇恶打开看了看,随即皱着眉头将供状递给王诞。

片刻后,才小心地道:“陛下,公孙兄弟必须明正典刑,外面的学子刚刚退走,陛下可派人宣读公孙兄弟的罪行,以安学子们之心”

王诞和颜延之看过供状之后,都没有说话,其实供状上意见说的很清楚,考题是谢望祖给他们的。

可谢望祖是皇帝老丈人,集各种荣耀于一身,能把他牵扯进来吗?所以说,将所有罪行都推在公孙兄弟身上,是最好的选择。

路强冷冷地看了王镇恶一眼,又看了看王诞和颜延之,道:“你们都是这意见?”

王诞善于揣摩路强的心思,一见路强的表情,就知道事情要坏,但这个时候却也不得不为谢望祖说话,要知道他也有个兄弟在这次事件中呢。

“陛下,谢国丈在金殿上已经申明考题如果泄露,就是公孙五楼私自窃取,所以臣觉得这件事与谢国丈并无多大关系,充其量也只是失职而已,陛下若处置过重,也是有损皇家颜面啊!”

颜延之嘴动了动,却最终没有说话,他是三阁臣之末,现在前两位已经统一了口径,他若再提出不同意见,岂不是自找没趣。

王镇恶和王诞不知道,他们的一番话更坚定了路强杀谢望祖之心。

“现在就穿一条裤子了,将来我儿能驾驭得了他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