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远古时期,宇宙混沌,万物模糊,后出现盘古大神。盘古开天辟地时,曾劈下宇宙巨石。其石丈万八有余,悬于苍穹之间,内藏仙、灵、魔三气。三气本于一体,但三气本质不容,相克相冲,经万年终分化于三石。

其仙石幻化成天界底盘之托,现于无形,常年隔绝仙界芸芸;其灵石幻化于人间万物以及大地群山,滋养人间众生;其魔石幻化为阿鼻地狱,烈火涅磐。

千年中又有女娲取其碎石炼之补天,此时的天地三界模糊,便是后世称之为的“洪荒时代”。

尔后女娲大神又开世造人,而此时的天地虽以人文为主,但是人类初现于世,人道未精,而魔族当道,女娲又谴万世英豪“炎黄二帝”至人间,领芸芸众生,奋力抗击以蚩尤为首的魔族。

直到周灭商魔余生后,姜太公封神,这才三界分明,此时的神明皆为人得道正果羽化而成,而那些生前又为祸人间,未成正果的,便封于万丈炼狱,不得见天日。从此仙、人、魔各自为界,互不相犯。

女娲补天所用碎石剩之八九也皆得道,升之九天,完其公德。再剩之几颗顽石便散落人间,最为人知的两颗,一颗孕育出千年石猴,一块幻化成千年美玉,其他了数是祸是福便不为人知了。

这种传说在秦汉时期最为鼎盛。

赵国惠文王有块宝玉“和氏壁”,此玉与传说中女娲补天的神石较为相似。秦昭王得知后,异常兴奋,希望拿来炼就长生不老之神药,以化神仙,脱离轮回之苦。便愿意以秦国的十五座城池作为交换条件。赵国惠文王十分为难,他并不知道“和氏壁”的功效,也非常希望用其换得十五座城池。但是秦昭王出尔反尔,人尽皆知。即使给了“和氏壁”肯定也不会得到城池。但若不给,又恐遭其攻打。最后命蔺相如携“和氏壁”前去秦国,果然秦昭王反悔,最后凭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才能“完壁归赵”。

秦昭王四十七年,逼迫赵王交出“和氏壁”,赵王不予,秦昭王即派名将白起为帅,征伐赵国,全面发动“长平之战”。赵王令廉颇为将抵抗,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后,立即向秦军发起攻击。但由于秦军势大,赵军连战不利,损失颇大。随后大败赵国,给赵国毁灭性的打击。赵军大败,赵军主将已亡,四十万将士皆投降。白起诈允赵军降,却引赵军陷入陷阱,逼问“和氏壁”下落。一步步慢慢全部坑杀,只留二百四十名童子军回赵,命其等告之赵王,不交“和氏壁”,誓不罢休。

同年九月,秦昭王又出兵攻赵,欲命白起再次挂帅,白起称病不前,秦昭王心中疑其吞之“和氏壁”,命人说之,不遂。最终赐白起自尽死罪。白起自尽前对苍天而道:我一生屠杀百万余人,只为区区“和氏壁”,早该遭此报应,死不足惜矣。一代名将竟然死于“和氏壁”之手,不禁为人叹息。

究竟“和氏壁”是否传说中散落人间的神石便不得而知了。

秦始皇一生寻求长生永恒之道,愿早日脱离人间轮回,与天地同寿。孰不知“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之道理。

在秦始皇一统中华后曾经多次搜寻和氏壁的下落。当时秦国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仍然到处寻找“和氏壁”的下落,均不得结果。丞相李斯建议让史官在文字记载中寻求“和氏壁”下落。秦始皇即刻下令全国上下所有书生文人一律放下手头琐事,翻阅百书,彻查“和氏壁”下落,仍然数年毫无结果。秦始皇大怒之下,烧了所有书籍,坑杀全国书生文人,便有了“焚书坑儒”之说。

在那个时代,许多人一生追求永恒国度,寻求长生。

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中曰:“道,可道,非恒道。”意思非常明白,道是可以修炼的,但是要求做到长久永恒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永恒国度是不存在的。

其中又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说,要做到无欲无求,便可以知道其中的奥妙。但若对世间仍然有所求,那么他看到的只会是肮脏的世界。

即使真的存在永恒国度,那么也绝对不是为秦始皇这类嗜杀暴君开设的。秦始皇自然不明白这个道理,由他的秦王陵墓那浩大的工程就可以看出。秦始皇一直到死都在寻求长生之道,希望死后能将荣华富贵带之天国,也就是他心中的永恒国度。

楚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也乐于此道,他也费尽心思得到“和氏壁”,以求长生之道。

在项羽大败秦军,虏获二十万秦兵时,曾问,谁知道“和氏壁”之下落者,可得黄金万斤,升万户侯,可是二十万秦军竟无一做声,项羽一怒之下,坑杀了二十万秦军兵卒。

后在刘邦让出汉中时,他又在阿房宫中大肆搜索,仍无结果,心道:神物非火能熔。便下令火烧阿房宫,大火烧了一月有余,但是仍然不见“和氏壁”。

相传汉高祖刘邦因为是赤帝子化身,才建立了汉朝不世霸业。还有种传说,刘邦并非赤帝子化身,只是拥有了“和氏壁”,借助于“和氏壁”的力量夺得天下。但是后期相信前者的人居多,后者的传说也就渐渐淡化。

但当时刚刚崛起于北方的雄主匈奴冒顿大单于,他却非常相信后者,因为在他心中他自己也天帝之子,拥有不世霸权,他宁愿相信后者。

西汉朝初期,汉匈之间最著名的“白登之围”的战争也是由此爆发的,当时汉朝与匈奴皆倾举国之实力一战,但是最终却以相峙结束而未有胜负。当时刘邦被匈奴骑兵围困白登,不久却又离奇的逃脱了战场。

这场惊世之战,使匈奴王冒顿清醒地认识到,已赢得楚汉统一的汉王朝是不可长驱入犯的同时,也更加使得匈奴王冒顿认为刘邦具有“和氏壁”的庇护。而此战也使刘邦认识到,即使拥有“和氏壁”的力量,但是急于同剽悍善战而正值强盛的匈奴决战也实在胜负难卜。

因此,战后匈奴对北边的侵扰,明显有所收敛。另外,通过“白登之围”派生的和亲政策,缓和了汉匈关系,为汉朝政权的巩固和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赢得了空和时间。汉匈之间这种类似于和平的关系一直维持到汉武帝时期。

汉家的事迹,多半也就是沿袭秦朝的制度,并没有一番大改革的事业。

孝文帝入嗣,却是个守成明主,允恭玄默,守俭持盈,宽刑律,奖农事,府藏充实,囹圄空虚,汉家的元气,确实是也就是在孝文帝手中,休养成功。

孝景帝遵文帝业,但是比之文帝就略带刻薄,曾经用兵七国,未免劳民伤财,但并非万不得以,也不见他动武的,此外景帝还有乃父遗风,不忘恭俭,一生也为国积蓄不少。

话说这汉朝鼎盛之期也就“文、景、武”三朝,却不知,是三帝文略武功,还是“和氏壁”从中作祟?

传至孝武帝(又称汉武帝),武帝却与祖宗的思想完全不相同了,简直是好大喜功,可以与秦始皇一流人物相比。

秦始皇一生凶勇好战,汉武亦一生凶勇好战,秦始皇喜欢巡游视查,汉武也喜欢巡游视查,秦始皇好诛杀夷类,汉武亦好诛杀夷类,秦始皇好大兴土木,汉武亦好大兴土木,秦始皇好钱财女色,汉武亦好钱财女色。

后世常以“秦皇汉武”并称,还以为是他们力征经营,开拓疆宇,东西南北的外族,闻风远遁,应该算是一代武功,两朝雄主。谁知秦朝灭亡,责不在胡亥,其实在秦始皇;汉朝灭亡,责不在孝平帝,其实在武帝。文景二帝四十余年积蓄,被汉武一生荡尽,从此海内虚耗,民生困敝,汉朝从此一掘不起。

在汉武帝登基大宝之日,上天曾经落下丈余神石,上刻有:“千年狱裂,壁化人形,南妖北胡,五星连珠。”十六大字。

朝中竟然无人能解,实在不知是福是祸?此种预兆又是否与和氏壁有着某种关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