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决定建纪念碑(1/3)

●在确定纪念碑位置时,周恩来提议:“将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上。”

●周恩来在致辞中说:“为号召人民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特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建立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1958年12月,中央政治局讨论国庆工程时决定:广场正中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 决定建纪念碑

共和国故事·历史丰碑

政协会议决定兴建纪念碑

1949年8月3日《人民日报》刊载新华社的报道说:

“为国牺牲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工程,在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纪念日正式兴工。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除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重要法律外,还讨论通过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定。

会议在讨论决定纪念碑的兴建地点时,大家各执其词,据理力争。当时,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上,但是,更多的人主张建在天安门广场。

人民英雄纪念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雕塑,也不是一个孤立的建筑单体,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立,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有着重大的政治象征意义。由此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研究,就必须将其与具有重大历史文化意义的天安门广场联系起来考虑。

兴建纪念碑涉及的问题很多,首先一个就是确定城市中心究竟在什么位置。

有关城市的中心有两个概念,即从地理空间角度确立的城市几何中心和从政治、经济等因素确立的城市中心。作为明清两代的都城,紫禁城不仅位居老北京的几何中心,也是古代北京的政治中心。

但是,城市中心会因政治、经济,交通乃至规划等多种因素影响发生变化和移动,比如辽、金时期,北京的中心在今天的广安门外;元代则在今天的钟鼓楼一带,明、清时期移动到东四、西四和前门,形成三个中心鼎足而立。民国后因长安街打通才逐渐扩大并发展成为今天以长安街和天安门广场为核心的北京城市中心

解放前,天安门广场有过多次革命运动的遗迹,有过为震慑来朝臣民而设置的千步廊,中轴线上有贯穿南北的前后共15公里和横贯长安街及其延长线约 50公里的十字交叉轴线,说明这里就是北京地区中心部位。

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台,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

位于天安门广场北边的天安门,原为1420年建成的。明代皇城的正南门,即承天门,是一座黄瓦飞檐、三重楼、五牌坊式木结构建筑,1457年毁于火灾。

1465年重修,已大体具备了今日天安门的规模。明末承天门又遭战火焚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