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文化广场建设紧锣密鼓地进行。王江明下了死命令,要在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场会召开之前全面完工。因此,许炎林和屈福田日夜督战,要求抢抓时间,加快建设进度,如期完成广场建设任务。屈福田负责施工监督;许炎林负责工地石块、树木、花卉等物质的调运。建设包工头也增加了大量的工程人员和民工。广场建设工地上不分昼夜,灯火通明,原来绿茵茵的草皮已全部被推土机翻腾过来,各种树木花卉和大理石堆满了广场的每个角落。

湖滨文化广场已经成了云阳人瞩目的地方。

王江明领着一伙党政要员兴高采烈地来到湖滨文化广场视察指导,晚报和电视台的记者们,挎着照相机和摄影机簇拥着王江明,认真记下他的指示,摄下他和云阳党政官员们视察的风采。王江明看到广场建设进展顺利,部分地方已经成形,小块小块的花园用大理石砌就,显得豪华气派。花园中各种树木都有,其中有不少热带雨林。王江明心里感到特别兴奋。他对在场的记者和党政官员们说:“城市亮起来的关键是要绿化,而绿化的重点是要栽树,栽大树。广场要高品味,就要栽树,就要搞园林化,没有树只有草皮的广场已经过时了。”明眼人都知道他说这番话的用意是抬高自己,贬低前任书记辛晓林。

其实,王江明和辛晓林之间没有任何过节。王江明总认为辛晓林当初调走时那万人欢送的场面让他压力不小,而且也让他感到十分难堪。王江明和辛晓林交接工作时,辛晓林的一番感人至深的话,让台下掌声雷动。而王江明不温不火的表态,让云阳的中层干部们感觉到新来的这位书记远不如辛晓林强。因此掌声也不热烈,几乎是无人喝采。而更让他感到不悦的是辛晓林的车子开出市委大院时,门前的公路两旁全是黑压压的人。连十里八乡的农民也赶来为辛晓林送行,他们打着“辛书记,我们舍不得你走啊”的横幅,一个个流下了依依难舍的泪水。

辛晓林确实是一个务实的好书记。他调到云阳还不到两年,第一年就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辛晓林在堤上摸爬滚打了几个月,和堤上的群众一起同吃同住同扛麻袋,几次因劳累过度而晕倒在大堤上。哪个干部群众不敬佩他的实干精神?不为他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所感动?防汛结束后,辛晓林刚喘过一口气,就开始腾出手来抓云阳的城市建设,搞了一个城市建设的五年规划,只用了半年时间,就让湖滨广场成形,还在城市商业集中地搞了一个绿化广场,并已经着手沿江开发。云阳市民多么盼望辛书记能在云阳多干几年,让云阳有个大变化呀!辛晓林虽然赢得了云阳群众,但他却和省里主要领导关系紧张。有人说,论水平和能力,辛书记比省里的省长书记都强。这话不知什么时候竟传到了省主要领导的耳朵里,那位领导听了自然不高兴。因此对辛晓林不大感冒,也许正是辛晓林过于张扬和强势地露了锋芒,上面交换干部时,辛晓林就被一纸调令平级贬到了大西北。

王江明深知辛晓林在云阳人心中的威望,因此他要压压辛晓林的人气。在他看来辛晓林是个失败者,在一个具有区位优势的南方城市当了几年市委书记,没能再往上挪,却调到一个经济不发达的西北小市当一把手,他还算是胜利者吗?他认为辛晓林在云阳之所以赢得信任,是他有一套办法笼络人心。王江明到云阳之后,看到听到对辛晓林的一些赞美,他心里就有些不舒服。因此他决不照葫芦画瓢,走辛晓林的老路。他要另起炉灶,将辛晓林搞的那些推倒重来,并在各种场合不指名道姓地贬低辛晓林。他刚到云阳不久,就在市委召开的一次千人大会上说,我不会拿着人民的钱乱花,我要对云阳人民负责,我不会像有些人那样图虚名,笼络人心。他还说,我这人是喜欢抓权的,你们的帽子都提在我手里,你们如果不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我就摘谁的帽子。既贬了辛晓林,又给了身边配角们一个下马威。之后,辛晓林原来定的几件大事,他都一概否定,城市建设项目也都推倒重来。就连辛晓林搞的常委定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制度也被取消,并下发文件,哪个单位如果有人到市委、市政府上访,年终实行一票否决。

王江明在广场上指指点点,冯金木和其他几位党政官员紧随在后。许炎林、屈福田向这些领导热情认真地解释着。王江明满脸笑容,这是他在城市建设上的一个最大的动作,虽然有人私下里说他搞“贡品”工程,但他感到自己的气魄要比辛晓林大。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场会将在云阳召开,他相信与会人员参观广场后,一定会大发感慨。

王江明走到一处花园前驻足了好几分钟。这是广场分割成数十块花坛中的一块。这小花坛有几十平米,是个棱角型花坛,四周用大理石砌了起来,花园中植上了蓬蓬勃勃的花草,中间栽了一颗没有枝节和枝叶的枯树。用园林师老莫的话说,这是一颗价值昂贵的上等盆景。虽然老莫口口声声夸耀这树怎样好,但王江明凝视着这株朽木,心里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他认为这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文化广场,要特别显示出它的蓬勃和秀丽,那盆景一般的枯树栽在这里,显然有点不适合。于是他对许炎林和屈福田说:“炎林,老屈,这颗枯树放在文化广场有些煞风景,把它挖掉,找一颗桂花树栽上。”

园林师老莫听王书记要将那株盆景挖掉,换上桂花树,立即走到他面前解释说:“王书记,这颗树是从广东调运过来的,是广场上价值最昂贵的一颗树,不算运费,光买树就花了十六万。”

“十六万,没搞错吧?不管它能值多少钱,这树栽在体现云阳丰厚文化而又充满生机的广场内有些不适宜。要么,把这颗树弄到市委小院内,和那假山相映生辉吧。”

许炎林说:“王书记,按照园林设计,广场一共有八颗这一类的盆景树,是不是都要换掉?”

“都换掉,怎么搞的,没一点审美观。花那么多钱买几颗枯树,太煞风景了!”王江明显然有点发火了。

许炎林和屈福田焉焉的,好像霜打的茄子一般。其他的党政官员们看到王江明脸色不好看,也都不再言语。

第二天,晚报头版头条刊载了王江明视察湖滨文化广场建设的消息,还配发了大幅照片。王江明一进办公室,晚报放在办公桌上,那条特别醒目的新闻赫然进入他的眼帘。他坐在转椅上,粗略地浏览了一下晚报,然后将报纸放到一边,认真地阅读着权威党报上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一位权威记者采写的。文章有三千多字,题目是“农业产调结硕果——访云阳市委书记王江明”。文章虽然已经发表了一个多星期,但王江明每天都要看一看。正是这篇文章,使他的名字传遍了中华大地;也正是这篇文章的广泛影响,省委领导才决定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场会在云阳召开。那天,撰写这篇文章的记者打电话给王江明,说文章第二天见报,王江明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当初,王江明接待这位记者采访时,就像接待中央首长一般热情周到,生怕出现差错。那位记者临走时,他嘱咐水秘书长用车送到一百多公里外的飞机场,并大包小包带了不少云阳土特产,还给了那位记者一个厚厚的红包。文章发表后,王江明立即打电话给那位记者表示感谢,并许诺如果那位记者再到云阳来,不管是私事还是公事,他都热情接待,并陪同到底。

王江明意犹未尽,市委水秘书长走进来说:“王书记,省委办公厅正式发了电传,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场会下个月在我市召开,叫我们认真准备。”

“时间定了吗?”王江明问道。

“初步定在十八号,如果有特殊情况,再另行通知。”

“好吧,老水,通知市委常委,明天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会议准备工作,后天我和金木同志还有你一起到省里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汇报。”

“好,王书记,我马上去发通知。”老水说完就往外走。

“等等,老水。”王江明 忙叫住水志先,拿过那篇记者的文章说,“这篇文章在市委内参上转发一下,发到乡镇一级,让乡镇干部学习学习。”

水志先接过报纸瞟了一眼说:“我这就发下去,王书记,还有什么事要交办吗?”

“哦,忘了,到省里汇报,要准备一点礼品。”

“知道了,我让办公室同志去办,您放心好了。”

“好吧,你让高秘书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水志先答应着出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