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宋代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郭熙《窠石平远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等,均是人间瑰宝。此项工作数十年坚持不懈,近年还从市场上以巨资购回宋代张先《十咏图卷》,元代乃贤 《城南咏古诗》,明代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清代石涛《高呼与可图卷》等,尤其前两件是溥仪以赏溥杰为名从宫中盗出而流散民间的,今日复归宝库。

为保护好这批数量巨大的古物瑰宝,从五六十年代起对原有库房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采取了防潮、防虫的各种措施。九十年代后又建立了新的文物库房,可入藏文物六十余万件。新库房恒温、恒湿,防火、防盗,并采用现代化技术自动控制,可保文物安全无虞。自1950年开始,组建了文物修复工厂,1980年扩建为文物保护科学技术部,继承、利用传统工艺技术和引进自然科学新成果,对残损的文物进行修复,数十年来为本院及兄弟单位累计修复文物达十一万余件。

展览和对外交流

为了使院藏瑰宝和广大观众见面,在陈列展览方面,除了保存和复原三大殿、后三宫和西六宫等处的原状陈列之外,又不定期开辟了青铜、陶瓷、工艺、书画、珍宝、钟表等专馆,供参观者欣赏。还开设有临时展厅,举办各种主题性展览,如近年来的《古书画真伪对比展》、《古陶瓷真仿品对比及古窑址资料展》、《清代宫廷包装艺术展》、《五十年入藏文物精品展》等,都是广受社会各界欢迎的展览。同时也引进国内各兄弟博物馆和国外的收藏文物展。

为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北京故宫博物院还组织小型文物展到各省市博物馆展出,并应邀到国外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此类展览愈见频繁。曾赴展的国家有英国、美国、法国、前苏联、德国、奥地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当地观众的极大兴趣,使异国的人民得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为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十几年来,北京故宫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观众600-800万人次,而且,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观众的人数有增无减,可见人们对紫禁城的兴趣长盛不衰。

学术研究和文献出版

除了直接面向观众之外,故宫博物院同时组织编辑出版各种图书画册和定期刊物,向社会各界广泛介绍故宫的宫殿建筑和文物收藏。已出版的大型图册有《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名画集》、《故宫藏瓷选》、《国宝》、《紫禁城宫殿》、《清代宫廷生活》、《国宝荟萃》、《故宫博物院藏珍品文物全集》等等,不胜其数。定期刊物有《故宫博物院院刊》、《紫禁城》两种。

数字化改革

从1997年起,为了适应故宫博物院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院内组织机构又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将原先分置的保管、陈列和研究三个部门进行改组,成立了古器物部、古书画部、宫廷部和展览宣教部。新组建了资料信息中心,专司推进故宫博物院的信息化工作。陆续投入资金,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开通了故宫院内的计算机光纤网络系统和各类管理用数据库,又利用联通世界的国际互联网建立了故宫博物院的网站。现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这个网站将使远在异地的人们也可通过互联网畅游这座神秘的宫殿,一窥故宫雄奇瑰丽的建筑和琳琅满目的文物收藏。 建立一个全新意义上的数字故宫已不再是梦想。

故宫-经典藏品

漆器

绿地剔红十八罗汉笔筒

绿地剔红十八罗汉笔筒,清中期,高15.5cm,口径19.3cm。清宫旧藏。笔筒圆形,底承四个如意头形矮足。图案以绿漆雕海水,间以红、绿漆团簇浪花做地。海浪中界出平地、山岗与松树,雕龟背锦地,其上压雕红漆十八罗汉,众罗汉姿态各异,神情生动。此器髹漆肥厚,故所雕纹饰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众罗汉的面部表情、形体动作和袈裟的衣纹飘带皆雕刻得栩栩如生,充分表现出清代雕漆高超的工艺水平。

剔彩鱼龙变幻纹葵瓣式三层盒

剔彩鱼龙变幻纹葵瓣式三层盒,清中期,高21.5cm,腹径16.5cm。清宫旧藏。盒呈葵瓣式口,三撞式,底承四个如意头形矮足。通体髹绿漆雕海水,红漆雕鱼、龙纹。盖面雕饰正面龙纹,盒壁雕鱼、龙在绿波中追逐飞动的火球,形体若隐若现,变幻无穷,构成了“鱼龙变幻”的图景。盒内髹黑漆饰描金折枝花纹,底髹黑漆,无款。 此器刀法纤细,雕工娴熟,工艺精湛。所雕的红漆鱼、龙隐现在绿色漆中,不同以往,在绿漆上局部加饰红漆后再雕刻鱼龙纹,这是清代中期雕漆工艺的新发展。

绘画

作为中国最大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有历代绘画作品近五万件,近千件系国家一级文物,元以前精品四百余件,数量居全国各博物馆之首,几乎囊括了中国绘画发展各历史时期的名家名品。这些作品中,有不少为稀世之珍,或为历经劫难而流传至今的孤本真迹,或为美术史上大师巨擘的铭心绝品,精华荟萃,蔚为大观。绘画藏品也因此成为故宫博物院艺术藏品的重中之重。 故宫博物院的绘画收藏以明清宫廷旧藏为基础。历代帝王对书画珍玩的喜爱使大量艺术珍品汇入宫中,乾隆时期内廷收藏的历代法书名画就曾达数万件之多,存世的晋、唐、宋、元名画几乎搜罗无遗,可谓盛极一时。但随着清王朝的衰微崩溃,加之数次战乱兵燹,这些藏品有些被外国列强劫掠出境,有些被末代皇帝溥仪盗运散佚民间,至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时,初步清点的宫内藏书画数量尚不足七千件。1936年,国民中央政府为躲避日寇劫掠,将文物南迁。1948年,又将千余件绘画精品运往台湾,其时北京故宫所藏书画仅余五千余件,而元以前的绘画作品更是散失殆尽。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非常重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收藏工作,国家文物局在50年代先后数次将通过清查、整理、调拨、接收等各种方式收集的书画作品拨交故宫博物院,其中也包括国家以重金从境外购回的珍品。许多国内外爱国收藏家也纷纷将自己呕心沥血的秘藏无私地捐献出来,大大丰富了故宫的库藏。与此同时,自1949年以来,故宫博物院通过殚精竭虑、坚持不懈的收购和征集,发现并入藏了一大批绘画精品,使故宫博物院的绘画收藏体系日益完善。自20世纪90年代起,逐年兴起的拍卖风亦成为故宫博物院一个新的书画收藏来源。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不少当年深藏大内,又流散各地的绘画珍品在历经沧桑劫难后终于又回归故宫博物院这座文化艺术遗产的宝库,被完好地收藏起来。这些蕴含着巨大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绘画精品将会在网上奉献给艺术爱好者。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画可分为三段:首段写市郊景色,茅檐低伏,阡陌纵横,其间人物往来。中段以“上土桥”为中心,另画汴河及两岸风光。中间那座规模宏敞、状如飞虹的木结构桥梁,概称“虹桥”,正“上土桥”,为水陆交通的汇合点。桥上车马来往如梭,商贩密集,行人熙攘。桥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过桥孔,梢工们的紧张工作吸引了许多群众围观。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大店门首还札结着彩楼欢门,小店铺只是一个敞棚。此外还有公廨寺等。

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行人中有绅士、官吏、仆役、贩夫、走卒、车轿夫、作坊工人、说书艺人、理发匠、医生、看相算命者、贵家妇女、行脚僧人、顽皮儿童,甚至还有乞丐。他们的身份不同,衣冠各异,同在街上,而忙闲不一,苦乐不均。城中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驼队、牛、马、驴车、人力车等。 车辆有串车、太平车、平头车等诸种,再现了汴京城街市的繁荣景象。高大的城门楼名东角子门,位于汴京内城东南。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 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