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剧艺管窥

有"冬皇"美誉的余派传人,杜夫人孟令辉女士,不幸在五月二十六日午夜逝世了。除了留下少数的录音带以外,余派剧艺在台上的念白、神情、做表、身段,都随身以逝,从此失传,这真是国剧界莫大的损失。兹应本刊主编所嘱,略谈孟氏台上的表现。予何人斯,敢谈孟氏精湛剧艺,并远及谭、余,实在是胆大妄为,不自量力;无非管窥蠡测,摭谈台下所见的肤浅印象,藉以提醒大家对余派剧艺的珍视,并聊以纪念孟氏云尔。还望海内外方家不吝匡正!为了行文方便,只好省略对令辉前辈的私谊称谓,不恭地直呼其名,尚希杜府人士及其门人诸君原谅!

一、身世、学艺、演戏

孟小冬是梨园世家,到她已经三世。原籍山东,祖父孟七(艺名,本名不详)工武生、武净,因避乱到上海,就在当地落户了。孟七生子六人,三子孟鸿荣,工武生,武功坚实,有名于时,后来改名小孟七。六子孟鸿茂,先工文武花脸,后改丑角,也驰誉沪上。孟小冬的父亲行四,名孟鸿群,工武老生兼武净。母张氏。

孟小冬生于上海,以出生地为籍贯根据的话,算是上海人。她乳名若兰,本名令辉,艺名小冬;有弟一人,名学科。九岁时,从她姨父仇月祥开始学戏。仇月祥系孙派老生,所以孟小冬最早的戏路,谭、孙各派的戏都有。早年曾灌有一张唱片,一面是《逍遥津》,唱〔二黄原板〕"叫穆顺看白绫忙修血诏……"那一段;另一面是《捉放落店》。本来谭派叫《捉放宿店》,这"落"店就是孙派说法了。也是〔二黄原板〕"听谯楼打罢了二更鼓下……"那一段,但是"鼓下"改为"鼓梆";谭派词是"悔不该把家属一旦抛下,悔不该弃县令抛却了乌纱"那两句,改为"悔不该在公堂听他的假话,悔不该随此贼奔走天涯"。这就是孙派的唱法了。后来她成名以后(拜余以前),在长城唱片公司灌了三张唱片,一张是《珠帘寨》,两张《捉放曹》,其中"行路"两面,"宿店"两面,当然是余派唱法了,也隐含更正以前自己老唱片唱法的含义。

孟小冬出名很早,十二岁就在无锡新世界登台了。十四岁时,在上海乾坤大剧场演出,因为扮相好,嗓子亮,颇受台下欢迎。合同期满,到星马一带南洋各地跑码头,回到上海,又出演于共舞台,仍具相当叫座力。不过,那时候戏路驳杂一点,剧艺也还没有成熟。民国十四年(1925),孟小冬十八岁,北上赴北平深造,拜陈秀华为师,就矢志归工专学余派了。陈秀华是余派名教师,李少春也是从他开蒙的。孟小冬天资聪颖,悟性极强,可以说一点就透,进步很快。同时,遇见余叔岩演出时,必前往观摩,细心观察其身段、地方,注意念做、表情。民国十二年(1923)余叔岩自上海回来,一直到民国十七年(1928),这几年是余叔岩鼎盛时期,剧艺巅峰状态,而孟小冬在这几年,吸收了非常丰富的舞台经验,可以说是机会太好了。但是孟小冬学余得力最多的,却是得自孙老元。

孙佐臣,北平人,名光通,字佐臣,小名叫老元,而后来称他为佐臣的很少,竟以老元驰名了。他精于武术,善使花枪,所以又有个"花枪孙老"的外号。幼入德胜奎科班学老生,因为他身材魁梧,老师认为他适宜于靠把戏,于是又叫他兼习武生和武老生。不过,不到仓期,嗓子就坏了,于是改行学胡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