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宴会的进行,格式精致的菜肴也不断的端上桌。东道主余符侃侃而谈其黄老之学,道家之术,王守仁也是有问有答。两学虽是不同,却也有相通之处,如此一来,竟然不觉的时间久长,一厢觥筹交错之间,一大桌子美味佳肴已被与会来宾吃得个干干净净。其中倒是有几个人功劳最大,像是都指挥使大人等等……

席中自是觥筹交错,人人都有些喝的脸红肠热。原本端午节气温就高,又加上多喝几杯水酒,王毕生那原本就斗大如盘的面孔已经无法相容了,涨红的好似大肉包子,现在还在一个劲的往自己的嘴里顺。倒是王守仁、余符二人吃得很少,两人此间一直相互探讨,虽然两人对所谓“本源”的理解不同,但是相互切磋琢磨,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思想意识的碰撞并不激烈,但一点也不妨碍他们用心的思考。倒是夹在其中的刘按好生尴尬,自己自是不好开口打扰,只好自己一人品尝一桌子的菜品,时而和对面人攀谈一番罢了。

直到了酉时初刻过后,远远的在外面的大街上传出了打更的声音,这才知道现在的时间已经到了这个时候,虽然现在时间并不晚,如此佳节外面街上自然还有大量的百姓庆祝聚会,就在烟袋斜街西北对过走不到百步路程,便有一处盛大的集市庙会。等到酉时三刻过后,河对岸人烟较少的地方还打算释放烟花以庆祝端午节。并且,就连前些日子在鄱阳湖中游行划过的龙舟依旧没有收起来,还停泊在岸边装饰一新,挂满了格式琉璃宫灯,出租供游客自行划船到湖中赏玩。在浩大的鄱阳湖中一边饮酒荡舟,一边等待烟花绽放的时刻,也是一桩美事。外面的光景是如此的热闹,江西巡抚府邸中也是如此,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即便是“酒囊饭袋”方面的“知己”也是知己,这样的盛宴自是不可多得,大家吃吃喝喝,玩玩乐乐,美哉美哉。

王、余二人又行交谈一番后,两人话毕。此时管家从堂后的屏风出赶来,说道,“老爷,刚刚小人去厨房看了,之前准备好的粽子都蒸得了。”余符说了声好。便吩咐了下去,给诸位大人上粽子。

“诸位大人,我看这一桌子的菜大家也是吃的差不多了。既然是端午佳节,咱们自然死要应景的。我之前便让厨房准备好的格式的粽子,诸位大人先收拾收拾脾胃,稍稍停顿下,等一会粽子来了,还是得有些地方称下来,你们说是嘛!”说罢哈哈一乐,气氛依旧火热。

“哎,这美味的东西太多了,我倒是有些发愁,自己的胃太小啦,有时候这些珍馐美味都吃不下。”王毕生感叹道。

“哎,王大人你的饭量还小?倒是让我情何以堪?”李玄东慈善寺略带感叹的问道,之前他虽然是吃得多,也是且是细嚼慢咽,因为一旦吃得过快,脾胃便会略有肿胀不适,消化能力也有所病症。

“不只是曹娥早,还是屈原早,反正有粽子,总归少不了这二位先人。”此时张翰却是搭话,说起了粽子的起源。

端午节祭祀先祖,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古人对端午,其实有种种说法,邯郸淳《曹娥碑》说是祭伍子胥:“五月五日,时迎伍君。”史载伍子胥尽忠于吴,后反被吴王夫差杀,抛尸于江,化为涛神。民间传说,伍子胥死于五月五日。《会稽典录》记,则为纪念曹娥;“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上。父能弦歌为巫。汉建武中,长沙区回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回日: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绿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异苑》因此说,“粽,屈原姐所作。”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

这粽子,自从老百姓们为了屈原(不论是不是真的为了其人,权当如此)而发明后,也是历经演变。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晋代,粽子才被统治者们正式认同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而到了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相比起偏重于面食的北方来讲,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样。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酱油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我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像是广东地区粽子、闽南地区、嘉兴地区、宁波地区,以及盛产茶叶的地区还有苏州地区和喜好吃辣的川蜀之地。

比如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的粽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五花肉并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而不腻。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黏、软、滑的特色,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干等,以泉州钟楼肉粽店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扑鼻。

浙江宁波粽子为四角形,有碱水粽、赤豆粽、红枣粽等品种。其代表品种碱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适量的碱水,用老黄箬叶裹扎。煮熟后糯米变成浅黄色,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浙江湖州,地处太湖之滨,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湖州粽子成枕头型,故得名枕头粽。当初的设计,就是为了方便食用,粽子的一头刚刚好放入口,方便食用。豆沙细腻油润,外形细长,米少馅多,软糯甘香,携带方便。煮熟后,猪油与豆沙完美融合在一起,口感香糯可口,甜而不腻。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洗沙粽”

而以武夷山等江南盛产茶叶的地方更是创造性的取质甜茶叶经煎熬取汁用来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去腻消食。

明朝京畿地区所普遍食用的粽子,其个头较小,为斜四角形。北郊农村,习惯吃大黄米粽,粘韧而清香,多以红枣、豆沙为馅。

还有陕西的蜂蜜凉粽子极是特殊,是西安、关中和陕南一带特有的流行夏令食品。它形似菱角,白莹如玉,清凉解暑。吃时用丝线或竹刀割成小片,放在碟子里,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浆。却是一道清新去热的消暑佳品。这吃起来筋软凉甜,芳香可口,别有风味。所谓蜂蜜凉粽子,历史悠久,史籍中多有记述。在长安长大的唐代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中记载:“庚家粽子,白莹如玉”。早在唐中宗年间,它就是当时盛行一时的“烧尾宴”上的一道佳肴。那时叫“赐绯含香粽子”。后来,长安城里也逐渐出现了专门经营这种粽子的店铺,而且制做这种粽子的技艺已相当高超了。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曾作诗赞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立团”。又据《岁时杂记》称:“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由此可见,远在盛唐时期,长安蜂蜜凉粽子已是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的著名食品了。陕西为蜂蜜主产区,其中陕南和关中部分地方盛产糯米,制作蜂蜜凉粽子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蜂蜜和糯米,营养丰富,还有许多食疗作用。因此,蜂蜜凉粽子,在西安、关中和陕南,均是百姓夏季极为喜爱品尝的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