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与楚国同样有增强国力的决心,也同样任用贤臣,可是一样的努力却并没有让齐国与楚国成为朋友,反而让他们走到了对立面。

齐国号召七路诸侯在上蔡集合,这七路诸侯分别是宋桓公御说、鲁僖公申、陈宣公杵臼、卫文公毁、郑文公捷、曹昭公班、许穆公新臣。这七路诸侯,实力有强弱,但是对于齐桓公曾经的义举,那都是心服口服。

别管我们人多人少,来了八路,打不残废你呢楚成王!

这其中许穆公抱病而来,又是先到上蔡,齐桓公也为此感动不已,将许穆公的序列放在曹昭公之上。不料当天夜里许穆公过于奔波劳累,竟然因公牺牲了。这当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了,齐桓公为此留在上蔡三日,为许穆公发丧,并且准许许国以许侯之礼安葬许穆公。

齐桓公掩埋了牺牲的战友,擦干了眼泪,命令七国之师即刻前进。这浩浩荡荡的军队到达楚界,却见道路之左早有一人在此恭候。齐桓公惊讶不已,我们这消息难道泄露了?

是,您发七国之兵,楚国还不知道,这么大动静,楚成王得多迟钝呢!

道路上这人彬彬有礼,先向齐桓公行礼道,“来者可是齐侯?楚国使臣在此恭候久矣。”

原来等候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屈完,楚国大夫,也是楚国公族,并且是举国上下有名的贤臣。楚成王特地派屈完出使齐国。这当然不是为了问候齐桓公,您不远万里,劳师动众前来侵略我们楚国辛苦了。这是楚国外交策略的一种,开打之前咱们先辩论一番。我们楚国纵有天大的不是,可是也没直接对付你们齐国,或者说还没影响到你们齐国,那你们这么号召诸侯前来收拾我们是不是过了点?

齐桓公吃惊的问管仲道,“楚国人为什么提前就知道我们的军队到达此地呢?”

管仲肯定的回答道,“能这么确切的知道消息,那必然是有人泄露了我们的军机。既然楚国派遣了使臣,那他们肯定有话说,臣当以大义责备他,让他知难而退,理屈词穷,那我们可以不战而胜了。”

齐桓公一听好开心啊,管仲的机智是天下闻名的,现在看来开战之前这是准备先来个辩论赛?那可有热闹看了。

管仲于是登车而出,和屈完拱手相见。

于是在齐国率领七国诸侯讨伐楚国的*之下,齐国与楚国辩论赛正式拉开帷幕。

屈完首先发问道,“寡君听说上国车徒光临敝邑,特地派臣前来问个究竟:齐国与楚国相隔千里不止,齐国在北海,楚国在南海,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不知道您为了什么光临敝邑,我们想知道原因。”

这话开门见山,你们齐国号称诸侯霸主,为什么就号召诸侯打我们?我们怎么你们了?

管仲的口才出众,他首先从历史的维度对这一事件进行了阐述,“过去周成王封我们太公在齐,并且召见康公赐命道,‘五侯九伯,汝世掌征伐,以夹辅周室。其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凡有不共王职者,汝勿宽宥。’自从周室东迁以来,诸侯放肆。寡君奉命主盟,修复失业。你们楚国在南荆,就应该每年进攻包茅,帮助周天子祭祀。自从你们不再进贡,没办法在祭祀的时候缩酒,寡君为此征伐你们楚国。你还有何说辞?”

管仲这番话实在是从正统对楚国的一次打击。谁都知道楚国的王是自己封的,周天子可不疯了,自己是天子,诸侯都管不明白,还封出一个王来,恐怕天下没有大乱?楚国和齐国都是大国,但是楚国和齐国相差的,除了实力,恐怕最重要的就是正统。被周成王分封的齐侯,那是被统治秩序承认的,从历史上说周天子的确颁布过命令,齐侯可以掌管征伐,凡是诸侯有不听招呼的立马打他。这是申明了齐国征伐诸侯的合法性。而为什么征伐楚国,管仲表面上说的是楚国没有每年进攻包茅。

包茅是什么重要的东东?

包茅其实就是捆成一捆的荆茅,祭祀的时候往包茅上倒酒,让酒缓慢的流下去,意思是祖宗可就都喝着了。

楚国由于地域偏僻,所以承担进贡的也就是包茅。

茅草而已。

当然管仲说楚国不进攻包茅,不是真的缺这点草,而是意指楚国根本没有尽到诸侯国的职责。你们楚国根本没背包周天子放在眼里!

连这点职责都没有尽到,你说你是不是找打?

而我们齐国又有周天子的命令,自然是打你没商量!

管仲申明了齐国讨伐的合理性和楚国挨打的必然性,这屈完也只能勉强支应一番道,“周朝失政,天下都一样,难道就我们楚国这样吗?就算是我们楚国没有进攻包茅,是我们楚国的罪过,寡君也知道了,还敢不继续进贡吗?如果周昭王没回去您就非得问水滨的罪过,那我们寡君也不敢推辞罪过。现在我就回去告诉寡君。”

屈完这话说的不那么硬气,完全被管仲打败了。屈完的意思是现在天下全都乱哄哄的,各行其是,难道就我们楚国没进贡包茅这件事情吗?你们走路腿瘸埋怨路不平,找事儿呢?回去我告诉我们主公,谁还怕你们了!

这当然是屈完强词夺理。天下都这样,你们楚国这样就对了吗?这是用普遍性来强调楚国行事的正确性。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强词夺理,那也是不对。

这次辩论以管仲完胜告终,屈完说完麾车便回。

管仲却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建议齐桓公紧逼进军,因为他觉得楚国人实在是很倔强,光凭说恐怕不能服众。

于是齐桓公传令八支军队一齐进发,直到陉山,此地离汉水就不远了。管仲下令就在此地驻扎,不必轻进。诸侯对此却有了不同意见,眼看就到了汉水了,为何在此地驻扎?难道去汉水要收过路费?何不一鼓作气,直接打过汉水去!

管仲说道,“楚国既然派遣出使者,那必然就有所准备。如果一旦交兵,必然不可分解。现在我们在此地驻扎,可以遥望楚军形势,楚国如果害怕我们人多势众,那时必然会派遣使者前来,我们正好逼他们求和。我们就是为了讨伐楚国才发兵的,最后能够让楚国心服口服,那不是很好吗?”

诸侯当然不相信管仲说的话,议论纷纷。

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管仲的战略眼光。单凭齐国召集了七国诸侯的势力,当然能够将楚国打败,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如果能够结合外交,不必发动战争,就令楚国俯首称臣,岂不是避免了战争带来的损失,同时更加让齐国威名远扬?说穿了,管仲希望的只是战略威慑,不必真正动武,只要楚国能够求和足矣。即使按照常规做法,齐国率领七国诸侯打败了楚国,第一是损失惨重,第二是齐国与楚国从此结下深仇大恨,距离楚国的报复恐怕不远而且不可避免了。实力雄厚的两个国家,避免正面交锋能够决一胜负,恐怕是负面影响最小的做法。

再说楚成王已经拜子文为大将,穷尽全国兵力在汉南驻防,就等着诸侯军马渡过汉水的机会趁机而动。不料有探马来报,诸侯的军队到了陉山居然就此驻扎,按兵不动了。

按兵不动,难道他们是来旅游的吗?或者是来的人太多,干粮没带够?

子文进言道,“管仲是真正的军事家,现在八国军队按兵不动,肯定是有所谋划。不如主公再派使臣前往,探听虚实,看看齐国的意向,或战或和,再决定不晚。”

子文的意见一是看看齐国到底打的什么鬼主意,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希望能避免这次战争最好。傻子都知道,人家八个打你们一个,后果是什么。你以为是张无忌,还能来个乾坤大挪移啊?

楚成王问道,“那你看这次派谁去比较好?”

子文建议道,“上一次屈完前往,已经和管仲有所对话,不如这次还是派屈完前往。”

屈完一听,好么,这什么好差事,还总是派我去呢?但是眼看国家危难当头,屈完还是建议道,“上一次管仲责备我们楚国不进贡包茅,臣已经承认了这个罪责。如果主公决定要请成,那臣责无旁贷。但是如果您这次决定要打仗了,那您还是派遣别人吧!”

屈完也不是傻子,明明我们楚国理屈词穷,还让我去丢人现眼呢?事先说好了怎么办,能求和我就去,要打仗算了,您看谁能去您赶紧派谁去。

楚成王事到如今也是一头乱麻,只要能够把这件事情赶紧了解了,管他是战是和呢。楚成王当下表示,是战是和,全凭屈完做主,自己绝对不会干涉。

这其实就是已经同意了屈完请成了。

如果打仗,还能领导一点决心没有吗?

屈完得到了楚成王的肯定,雄纠纠气昂昂前往齐国大营求和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