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0月4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2004年2月更名为中信集团)正式成立,荣毅仁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当年创办中信的2000万元启动资金还是王军(王震之子)借来的。

加上荣毅仁借给公司的1000万元个人存款,中信创立之初可调用的资金仅3000万元。

到1984年,国家投入中信的资本总值为1亿元,此后再无现金投入。

北京建国门外矗立起一座20多层高的现代化建筑,这正是中信集团最先的的大本营——国际大厦。

该建筑外部呈咖啡色,显得十分稳实和凝重,故有“巧克力大厦”之称。

从这里出发,曾在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时名噪一时的“红色资本家”“荣老板”,再度发挥专长,直接踏入改革开放第一线。

同深圳特区一样,中信成了金融领域的“特别窗口”。

荣毅仁的特殊身世、遍及世界各地的亲属和天赋的商业智慧,对帮助当年的中国打开经济之门意义非凡。

荣毅仁以他独有的弹性和大胆的才能,将公司经营发挥到所向无敌的地步。

为了实现国家全力吸引外资的日标,荣毅仁不遗余力地欢迎世界级知名人士加入中信的经营行列,其中更聘请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作为公司顾问,一时成为美谈。

公司成立第一年,就接待了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达4千多人次,国内前来洽谈业务的客户也有3千多人次,在引进外资、技术、设备方面闯出一条新路来。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22项重点工程中的大项目——江苏仪征化纤工程,因投资不足准备下马。

中国急需化纤产品,此项目下马损失难以预料,纺织部找到中信公司寻求帮助,中信公司经慎重研究,提出了向海外发行债券的办法。

1981年2月,中信公司成功地在日本发行了100亿日元的债券。

这次集资创举被称为“仪征模式”。

今天各种企业债券,国库券纷纷上市,人们对此已习以为常,而当时中信的这一举动,一度引起过争议,习惯于“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封闭式思维的人们,对此确实难以理解,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的人,也不赞同债券利率高于一般政府贷款和进出口贷款,说中信干了一件赔钱买卖。

但事实终究胜于雄辩,现在江南仪征化纤厂以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之一的突出效益,证明了中信的选择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