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商业的成功,中信从胡同搬到宾馆,又从宾馆搬进了大厦。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建国门外突兀矗立起一座20多层高的现代化建筑,这就是荣毅仁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信”)的大本营——国际大厦。

大厦外部呈咖啡色,像它的主人一样,显得十分稳实和凝重。

这个“黑沉沉”的建筑物,在当时乃至今天的北京都是独一无二的。

北京人普遍都叫国际大厦为“巧克力大厦”。

初期的发展是相当艰难的,国际信托投资在我国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照,更主要的是,中信原本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但在体制转轨时期,却只能万事委曲求全,在各种摩擦中求生存、求发展。

荣毅仁在亲手制定的中信公司章程《总则》里写道:“公司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实行现代化的科学经营管理。”

荣毅仁后来说,中信公司是以市场经济为宗旨,但在当时却不能提市场经济,就是怕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但荣毅仁并没有被这些所难倒,在邓小平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以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带领中信的一班人,坚持不懈探索,大胆创新。

首次发行海外债券。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22项重点工程中的大项目之一——江苏仪征化纤一期工程,因资金不足,准备下马。

而中国当时急需化纤产品,这个项目一旦下马,损失将难以预料。

纺织部找荣毅仁寻求帮助,经过慎重研究,荣毅仁最后拍板:向海外发行债券。

今天各种企业债券纷纷上市,人们对此已习以为常,而在当时,荣毅仁的这一举动,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习惯于“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封闭式思维的人们,对此很难理解。

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的人,也不赞同债券利率高于一般政府贷款和进出口贷款,说荣毅仁是在干一件赔钱买卖。

但荣毅仁顶住压力,运筹帷幄,顺利地完成了这“惊险的一跳”。

1981年2月,中信公司成功地在日本发行了100亿日元的债券。

事实胜于雄辩,如今仪征化纤厂以突出的效益证明荣毅仁的选择是正确的。

随着这种“借鸡下蛋”的“仪征模式”的成功,在海外发行债券的举动迅速为其他企业所效法。

后来,中信还在日本、香港、德国、新加坡等地发行了10次以上不同币种的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