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道十六

  泗州

  泗州 临淮郡,今理临淮县。 《禹贡》徐州之域,星分斗宿四度。周十二州,又为徐州之境。春秋时宋地,故曰:“宋人迁宿。”又在宿之封内也。七国时,齐之南境。秦为薛郡地。汉髙祖分薛郡立东海郡,又为东海郡地。元鼎四年,分东海郡别为泗水国,封常山宪王子商为王,领县三,都凌。又按:凌在今郡北二百四十里,当宿迁东南古凌城是也。至玄孙靖王时国絶。武帝末,分沛置临淮郡之厹音求犹县,即此邑。故有东海、沛、临淮三郡之地,皆今州界也。后汉以其地合下邳国,兼置徐州,领郡国五,理于此。晋置宿预县,属淮阳国。宋为南彭城、下邳二郡地。后魏亦为下邳郡,兼置东徐州。自晋至后魏,为宿预县不改。后魏末,又于此置东徐镇及宿预郡,后又为东徐州,又为东楚州。陈太建五年,改为安州。后周建德五年改为东楚州,兼立宿迁郡。大象二年改为泗州。隋改为下邳郡。唐武德四年平王世充,又为泗州,领宿预、徐城、淮阳三县。贞观元年省淮阳县入宿预,以废邳州之下邳、废涟州之涟水来属。八年,又以废仁州之虹县来属。总章元年,割海州之沭阳来属。咸亨五年以沭阳还海州。长安四年置临淮县。开元二十二年,河南道采访处置使嗣鲁王道坚奏移州就临淮,即今理也。天宝元年改为临淮郡。干元元年复为泗州。

  元领县七,今三:临淮,盱珆,楚州割到。招信。濠州割到。  

  三县割出:涟水,为涟水军。宿迁,入淮阳军。下邳,入淮阳军 。 

  一县废:徐城。并入临淮。

  州境:

  东西二百九十里,南北三百一十八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东京一千七十里,西北至西京一千四百七十里,西北至长安二千三百三十里,东至楚州二百二十里, 南至淮水一里与盱眙分界,西至濠州二百一十里,正北微东至海州五百四十里,东南至盱眙县以淮水分界,西南至濠州同上。东北至海州界海口四十里,西北至埇桥四百二十里,西北至沂州六百七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三万七千五百二十六。皇朝管户:主七千三百三十,客一万四千五百九十六。

  风俗:

  《汉书》:“鲁分野,其人好学、尚礼义、重亷耻。其俗俭啬爱财、趋商贾、好訾毁、多巧伪,然好学愈于他俗。”

  姓氏:

  下邳郡三姓:陈、祁、谷。

  人物:

  陈婴,盱眙人,东阳少年杀其令,欲立婴为王。婴母曰:“吾自为汝家妇,未闻汝先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婴乃止,封棠邑侯。鲁肃。 临淮人,家富。周瑜求粮,肃有米二囷,各三千斛,直指一囷与瑜。 

  土产:

  绢 ,赀布,絁。

  

  绢 ,赀布,絁。

  

  临淮县:旧八乡,今六乡。本徐城县地,地当水口,为南北御要之所。长安四年分徐城地置。开元中移郡于此。 

  甓山 有祠,在县西五十里,居山顶。古老传云:“石大如斗,树无三尺直,木约高三丈。”隋大业十二年,赵征君于此读书,时人慕其德行,遂立祠。遇旱,州人祈祷。  磬石山 《郡国志》云:“即《尚书》所谓‘泗濵浮磬’。”  红蓝河 在县东十里,上有土桥,南入淮,其河上源有村,取红蓝河为名。故隋炀帝宫人种红蓝于此,以名焉。  徐偃王庙 在旧徐城县北三十里故徐城内立庙。 挂剑台 在县旧徐城北三十里,古大徐城东北,临朱沛水,今无余址。 故徐城 一名大徐城,即古徐国也。在徐城县北三十里。《汉书?地理志》云:“故徐国也,其城周十二里。”又《郡国志》云:“薄薄城 ,即徐偃王权造。故曰薄薄城,今呼为故故城。” 呉城 亦名高平郡城。在旧徐城北三十里,东临废通济渠。旧经云:“太建六年,陈将吴明彻于此置高平郡。”隋开皇四年废。 沥桥城,梁戍城 在徐城县西南二十五里,南临沥水。旧经云:“梁天监二年筑,置戍,南临沥水桥,因以为名。” 南重冈城 亦隋重冈县城也,在旧徐城县西北九十里,通济渠南一里平地。隋大业八年移县于此置,十年筑城,隋末废。缘重冈山为名。 李千城 即后魏戍也,在徐城县西北三十里。后魏熙平元年李千于此城置戍,因名。 高冢城 魏义与郡城也,在徐城县西北七十里平地。旧经云:“梁以为兴安郡领高冢城,属东徐州,高齐初废。” 淮阳城 在徐城县东北一百五十里,西临泗水。晋义熙年中于此置淮阳郡。宋元嘉二十五年,封皇子彧为淮阳王。贞观二年废。 又按《郡国志》云:“淮阳县有抱月城,城抱淮泗之水,形势似月也。” 古屯城 在徐城县西南八十五里。陈太建五年,大将吴明彻于此置堰,断淮水以灌濠州,缘此筑城置兵防守。其城南北作隔,分为两城。淮南招义县界又有一城临水,南北相对,亦是同时筑,名为屯城。 马给事祠 在县东一里台子山上。按《魏国志》云:“名钧,字德衡。魏明帝时官至给事,有伎巧之妙,造指南车,转注百戏。后人慕其德,遂立祠焉。” 都梁宫 周回二里,在县西南十六里。大业元年炀帝立名,宫在都梁,东据林麓,西枕长淮,南望岩峰,北瞰城郭。其中宫殿三重,长廊周回。院之西又有七眼泉,涌合为一,流于东泉上,作流杯殿。又于宫西南淮侧造钓鱼台,临淮,高峰别造四望殿,其侧有曲河,以安龙舟大舸,枕向淮湄。萦带宫殿。至十年,为孟让贼于此置营,遂废。 义帝祠 在旴眙东一里台子山上。按《汉书》云:“秦二世二年初,立楚懐王都此。汉立庙。” 淮渎祠 在淮南岸斗山下。 淮涡神 在龟山之下。《淮阳记》按《古岳渎经》云:“禹治水,三至桐柏山,乃获淮涡水神,名曰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狝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踰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倐忽间,人视之不可久。禹授之童律,童律不能制。授之乌木田,乌木田不能制。授之庚辰,庚辰能制。颈鵄脾柏,木魅水灵,山妖石怪,奔号丛绕以千数。庚辰以戟逐之,遂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泗阴,锁龟山之足,淮水乃安流注于海。后唐永泰初,李汤任楚州刺史,时有渔人夜钓于龟山之下。其钩为物所制,不复出。渔者健水,疾沈于底,可五十丈,见大铁锁盘绕山脚,寻不知极。渔人遂告汤,汤命渔人及能水者数十人,获其锁,力不能制,加以大牛五十头,锁乃振动,稍稍就岸。时天无风,惊波翻浪,观者大骇,缘之锁末,见一兽,状如青猿,白首长鬛,雪牙金爪,闯然出岸,高五丈许,蹲踞起伏若狝猴,但两目不能视,兀若昏醉。耳、目、口、鼻皆悉水流如泉,涎沫腥秽不可近。久乃引颈伸欠,双眸忽开,光彩若电,顾视人焉,欲发狂怒。观者疾走,兽亦徐徐引锁拽牛没于水去。时楚多名士,与汤相顾愕然,不知其由,兽竟不复见,迩来渔者时知锁所在。 韩信坛 在县东南七里,今有坛基见在,并地境南至颍水 ,北至榆城,东至海渠,西至淮泗。 云母山 出云母石,彭祖尝采服之。 漂母冡 在县北十里河北岸。邓艾庙 在白水陂上,去县南一百二十里。艾于此置屯田四十九所,其陂东西长三十五里,去县百里。 朱买臣墓 华陀墓 韩朋墓 三墓皆在邑界。 淮、泗、沭三水经邑界。 永泰湖 在县北五十里。大业三年开通济渠,塞断沥水,自尔成湖,因乡为名,出赤背鲫鱼,时人呼为朱衣鲋。 九山 在徐城县西北七十里,临淮。 废徐城县 在州西五十里,六乡。《汉志》:“徐县,故嬴姓国。”《都城记》云:“伯益之后。伯益有二子,大曰大亷,封鸣俗氏,秦其后也。小曰若水,别为费氏,居南裔为诸侯。至夏氏末,其君费昌去夏归商,佐汤伐桀有功,入为卿士,以其本国为畿内之采地。而汤更封费子之庶子于淮泗之间徐地,以奉伯益之祀,复命为伯,使主淮夷。至成王即位,封伯禽于鲁,徐子率淮泗之夷并叛。即《书序》云:“鲁公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当是时,成王以徐戎之属,钖之山川,土田附庸。又曰:“保有鳬峄。 ”遂荒徐宅。至穆王末,徐君偃有德,好仁义,东夷之国归之者四十余国。穆王西巡,闻徐君威德日远,乘八骏之马,使造父御之,更遣楚师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武原东山之下,百姓赴之者万数,因名其所依山曰徐山,即此地也。后为吴所灭,亦号大徐城。汉为县。至皇朝建隆二年,并入临淮县。  睢陵 在县界。 徐君墓 季札挂剑之所。按《舆地志》云:“季札初使鲁,北过徐,徐君好其剑,不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还,及还,徐君已死,解剑悬于墓。从者曰:“尚谁与乎?”季子曰:“吾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

  旴眙县:淮河南,去州五里,依旧管十乡。本秦旧县地也。阮升之《南兖州记》云:“春秋时本善地道,鲁襄公五年会吴之处。”秦胡亥二年,项羽立楚懐王孙心为王,都于此。三年,徙都彭城。汉为县,又封江都易王子蒙之为盱眙侯。又按《舆地志》云:“盱眙,六国时楚邑。汉因为县,属临淮。王莽改曰武匡。后汉属下邳。晋初又属临淮郡。晋义熙中又置盱眙郡。宋文帝时后魏南侵,臧质守盱眙。魏师以数十万众攻围三旬不拔而退。又《宋书》云:“宋元嘉二十八年广陵徙理盱眙。三十年还旧扬州。”梁属兖州。后魏为盱眙戍。干明元年又为县,仍属淮州。后周又立盱眙郡,属扬州。隋开皇三年郡废为县。唐武德四年,以其地当水陆冲要,遂立为西楚州,领盱眙一县。八年废州,县属楚州。建中二年来属。  都梁山 在县南一十六里。《广志》云:“都梁山生淮兰草,一名都梁香草,故以为名。”在楚州西南二百九里。又阮升之《记》云:“都梁山通锺离郡,广袤甚逺,出桔梗、芫花等药。”伏滔《北征记》云:“有都梁香草,因以为名。”  斗山 在县西南,与都梁山相连枕,当淮水险峻,名曰斗山。  东阳山 在县东七十五里,阮升之《记》云:“东阳山有池水,一名天井,冬夏水深五丈,今见在。又有故城,不详所置年代。  台子山 在县东一里。按《宋书》云:“元嘉二十七年,宋将臧质屯兵盱眙城内以拒魏师,魏引军士造弩台以射城中,因以为名。”按: 台子山在楚州西南百九十四里。 长围山 在县北七里。按《宋书》云:“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遣臧质拒魏武帝,遂于梁山筑长围城,楚造浮桥,絶水路。”即此山,又改为长围山。当在楚州西南一百八十里。  盱眙山 在县东四十里。按阮升之《记》云:“其山形若马鞍,遂名马鞍山。”天宝中,改为盱眙山,在楚州西南二百三十里。  赤栏浦 在县城南二里,上作赤栏桥,遂因名。其水浅曲,不通舟楫。  鸣鹤塘 在县东十五里。其塘众鹤所集,尤多鸣唳,以为名。  新开直河 在县城北六十步县郭内。其淮河决开至黄土冈。太极元年,勅使魏景倩奏开淮水向扬州。  义帝祠 置在台子山上,去县东一里。按《汉书》:“秦二世初,天下大乱,项羽为盟长,立楚懐王孙心为义帝,都盱眙县。后羽迁义帝于彭城。”至晋义熙中,于此置盱眙郡。至东魏郡废,其城古老相传谓之皇城,盖义帝旧居也,今祠见存。 王彭父墓 在县东北一十七里。按《宋书》云:“王彭者,盱眙人也,少丧母,元嘉中又丧父。家贫,无以营葬,乡里各出夫力助作砖。砖须水而天旱,逺汲不周,彭号天自诉。一旦大雾,雾歇,砖灶前忽生泉水,葬事毕,水便自竭。”今墓存。 废臧质城 西近淮水。按《宋书》云:“元嘉二十七年,遣将臧质屯兵于盱眙县,筑城以拒魏师。”隋大业十年,孟让贼据都梁宫,其年,江都通守王世充修理此城,屯兵破贼。至唐武德六年,辅公祏江南作逆,徐州道副元帅任瓌与李绩等在此屯军,聚造器械。至七年,破辅公祏以定江南。军去之后,空废。 东阳故城 北至东阳山,周回十里,在县东七十五里。按《史记?项羽纪》注云:“东阳县本属临淮郡,汉明帝分属下邳,后复分属广陵。”又陈婴为东阳令史。又云:“楚汉之际,曾以为荆国,封刘贾为荆王。而东阳即此地也。”  废鲁城 在县南三十里。按后魏《地形志》:“鲁县属淮阴。”隋初废。  古营屯 在今县西北八十里,乃三国以来营屯之所。 都梁驿宫 在县东南十五里。隋开皇六年,炀帝在都梁山避暑,回向扬州,因此路置,向东一百一里入扬州高邮界。 

  招信县:西五十一里,旧十三乡,今六乡。本汉淮陵县,属临淮郡。宋侨立济阴郡。《宋书》云:“泰始三年,以济阴流人寓于此土,遂分锺离东界置济阴郡。又立池南县,属徐州。”北齐河清三年,于城西二里又筑城,移州理,即今县城是也。隋开皇二年,以光德太子名昭,改为化明县。武德七年,复名招义县。至国朝建隆四年,割隶泗州,太平兴国元年,改为招信。 古奔精城 在县南六十里平地。古老相传云,是蛮奔精王所筑,未详年代。唐武德二年,刺史杨益置为睢陵县。至武德四年,刺史夏侯雄才废。  古淮陵城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汉书?地理志》云:“汉为淮陵县。王莽改为淮陆,未详废置。”  古济阴城 在县东二里。宋泰始二年筑,置济阴郡,北带长淮。河清三年,水溢淹倒,缘淮州郡多徙,此城遂废。至唐武德二年,土人杨益自据为化州刺史,未知所属,于此城内置济阴县。四年,归国。七年,废化州并县。 古公路城 在北六十里平地,城北带淮水。《后汉书?袁术传》云:“术字公路,献帝建安二年僭号九江。术率兵撃杀陈王宠。曹操征之,术闻大骇,乃渡江筑此城以自据。  啄戈河 在县东二百步,其河阔四十丈。  玉环山 在县西二十五里,又名女山。状如玉环,形势回旋。  浮山 在县西七十里。下有石穴,每淮波泛溢,不能没其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