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道八

  陇州;泾州

  陇州

  陇州。汧阳郡,今理汧源县。周为岐陇之地,春秋时属秦国,文公曾都于此。今郡南三里汧水南故汧城是也。秦并天下,属内史。汉为汧县,属右扶风。自魏至晋亦然,永嘉后废。魏初,于今汧源县界置陇东郡,今州即陇东郡故郡也。孝明正光三年,分泾州、岐州之地,兼置东秦州于故汧城。领陇东、安夷、汧县三郡。至孝昌三年,为万俟丑奴所破。孝武永熙元年,于今州东南八里复置东秦州。仍于州所理置汧阴县。西魏大统十七年,改东秦州为陇州,因山为名。周明帝二年,移州于今所。武帝天和五年,省入岐州。宣帝大象二年复置。隋开皇五年,改汧阴为汧源县,仍废郡,而陇州如故。炀帝二年,州废,以属县并入扶风郡。义宁二年,又于县理置陇东郡。唐武德元年,复为陇州。以南由县置含州,领南由一县。四年,废含州,复以南由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汧阳郡。干元元年,复为陇州。至德宗,升为奉义军节度,以旌韦皋杀朱泚伪使之故也,今为防御州。

  元领县五,今四:

  汧源;汧阳;吴山;陇安。新置。

  二县废:华亭,入汧源。南由。入吴山。

  州境:

  东西二百里,南北四百五十九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东京一千七百五十里;东至西京一千三百二十五里;东至长安四百六十五里;东至凤翔府一百五十九里。南至凤州山路四百三十六里;西至秦州三百四十里;北至泾州一百六十五里;西南至秦州界一百一十里;东南至凤翔府界一百六十里;西北至原州界一百八十里;东北至泾州一百六十里。

  户:

  唐开元户:六千八百五。皇朝管户:主一万九百七十一,客八千六百六。

  风俗:与凤翔小异,尤类秦州。

  人物:

  唐段秀实。汧阳人,以笏击朱泚,德宗赠太尉。

  土产:

  龙须席;鹦鹉;山丹;雉尾;羊;马;狨。

  汧源县。旧八乡,今七乡。汉汧县之地,属右扶风。晋《地道记》云:“汧县属秦国。”故城在今县南。汉置陇关,西当戎翟,今名大震关,在今县西。后魏废帝改为汧阴县。周明帝移州,并县于今理。隋改为汧源县。唐元和三年,并华亭县入。

  陇山。在县西六十二里。《说文》:“陇山,天水大坂也。”《辛氏三秦记》引俗歌云:“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州,肝肠断絶。”又云:“震关遥望,秦川如带。”郦道元注《水经》云:“一水出汧县西山,世谓之小陇山。岩嶂高峻,不通车辙。”故张衡《四愁诗》云:“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坂长。”周《地图记》云:“其山高处,可容百余家。”《三秦记》:“陇坂谓西关也,其坂九回,不知高几许,欲上者,七日乃得越絶 。高处可容百余家,下处容十万户。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东望秦川,如四五里。人上陇者,想还故乡。悲思而歌,有絶死者。”又《秦州记》云:“登陇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墟宇桑梓,与云霞一色。其上有悬溜吐于山中,汇为澄潭,名曰‘万石潭’。流溢散下,皆注于渭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其歌云:‘陇头之水,分离四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登高远望,涕零双堕。’”是此也。

  汧山。在县西六十里,《禹贡》:“导汧及岐,至于荆山。”

  鱼龙川。郦道元注《水经》云:“有一水出汧县西山,人谓之小陇山。其水东北流历涧,注以成渊。出五色鱼,俗以为灵,而莫敢采捕。因谓是水为鱼龙水,自下亦通谓之鱼龙川。”

  弦蒲薮。《周礼?职方氏》:“雍州,其泽薮曰弦蒲。”晋《太康地志》云:“汧县有蒲谷乡,弦中谷乃雍州之蒲也。”按《汉书?地理志》云:“雍州有弦蒲薮。”

  汭水。《周礼?职方氏》:“雍州,其川泾汭。”

  大震关。在县西六十一里,后周武帝天和元年置,今为陇山关。汉武帝至此,遇雷震,因名。

  张女郎祠。故老相传云:“汉张鲁女死于此,时人为立祠,民祈祷有验 。”

  秦城。在州东二十五里。秦非子养马汧、渭之间,有功,周孝王命为大夫。

  郁夷故城。汉为县,后汉省。按《汉书?地理志》注云 :“郁夷有汧水祠。”又《诗》云:“四牡騑騑,周道倭迟。”《韩诗》作“郁夷”字,盖在今州西五十里大宁关侧,近汧水源。今验诸处因水置祠,多在源下。又自关上陇,盘纡屈曲,逶迤而进,与县名相符。”晋太康中,曾于此置陇关县。又《地道记》云:“郁夷,省并郿,盖因王莽之乱,郁夷之人权寄理郿界,因并于郿。”

  废华亭县。在州西北一百里。本汉泾阳县地,今原州平凉县界泾阳故城是也。后魏为长地县。隋大业元年,于此置华亭县,在白马华亭二川口,盖因水为名。三年,改为亭水县,属安定郡。唐元和三年三月,废入汧源县。

  小陇山。在废县西四十里。《水经注》:“芮水出小陇山,其川名汭。”

  秦王庙。秦穆公西征至此回军,因之立庙。

  汧阳县。东八十里,旧八乡,今十一乡。本汉喻麋县地。以县东八里喻麋泽为名。属右扶风。阚泽《县道记》云:“喻麋县,因原以为名。今县东古城,是汉理之所,晋省。后周天和五年,于今县西四十里马牢故城置汧阳县及汧阳郡。以在汧山之阳为名。寻废郡,以县属陇州。”建德四年,移于今理。

  汧水。经县南一里。

  段太尉冢 。在县西北四十里万善乡,黑草僻川西。

  秦王铸剑炉。在县东南二十里,石上有人马踪迹,又有秦王马迹。泉在节义乡。

  真珠泉,在三泉乡,县西二十五里。

  吴山县。东南一百一十里,旧二乡,今四乡。汉喻麋县地。后魏孝昌二年,于今南由界长蛇川置长蛇县,属东秦州。隋开皇十三年,自长蛇川故地移于今县。十八年,改长蛇为吴山县。取县西吴山以称邑。唐元和三年,并南由县入。

  吴山。在古县西南五十里。《周礼?雍州》:“其山鎭曰岳。”孙炎曰:“雍州镇有吴岳山也。”郭璞曰:“吴岳,别名开石。《汉志》吴山在汧县西,古文以为汧山。《国语》谓之西吴。秦都咸阳,以为西岳。”《水经注》云:“汧水发南山西侧,俗以此山为吴山。三峰霞举,迭秀云天。崩峦倾返,山顶相捍。望之恒有落势。山下石穴广四尺,高七尺。水溢石空,悬波侧注。漰漭震荡。发源成川,北注于汧。”

  龙盘山。在县东南七里。

  汧水,经县南东流。

  白环谷。《水经注》云:“南由县有白环水,源出白环谷。”

  废南由县。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在今县东南十里,汉之汧县地也。后魏明帝孝昌年,于县西南由谷口置县,因谷为名。隋开皇三年,属岐州。唐贞观四年,割入陇州。元和三年,并入吴山县。

  故安夷关。在废县西一百四十六里。

  长蛇川。在废县西一百步。

  渭水。在废县南四十里。

  陇安县。去州八十五里,四乡。本南由镇,即古南由县之地。国朝开宝二年,割汧阳县之四乡于陇州界置陇安县。从转运使李守信之所奏也。

  秦岭山。在县西南,过渭河接凤州界。

  西秦山。在县北二十里。山内有秦王试剑崖。

  渭河。在县西南四十五里。自秦州陇城县流入。

  马颊社。在孝感乡。社内有古时铸钱监基。沿山有溪,出九节菖蒲。

  泾州

  泾州。安定郡,今理保定县。《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属秦。秦始皇并天下,属北地郡。汉武帝又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故《汉书》云:“以六郡良家子补羽林郎。”安定即六郡之一焉。宋《永初山川记》云:“安定,昆戎壤也。其郡在今原州高平县。后汉永初五年,徙其人于美阳,以避羌寇。”郡寄理美阳,即今雍州武功县界美阳故城是也 。永建四年,移于今所。按晋《太康地记》云:“安定郡,领临泾、朝那、乌氏、鹑觚、阴密、西川六县,属雍州。魏、晋亦为安定郡。及后魏神鹿加三年,于此置泾州。盖因泾水为名。隋大业三年,改为定安郡。大业末,金城贼帅薛举侵扰豳泾。唐武德元年,太宗西讨,会举死,因平举子仁杲,遂改安定郡为泾州。天宝元年,改为安定郡。干元元年,复为泾州。皇朝为彰化军节度。

  元领县五,今三:

  保定;灵台;良原。

  二县割出:

  潘原;唐末割置行渭州。临泾。唐末割置行原州。

  州境:

  东西七十里,南北一百三十五里。

  四至八到:

  东南至东京一千七百里;东南至西京一千二百五十里;东南至长安四百五十里。东至凤翔府麟游县,长武镇界四十里;西至渭州潘原县界三十里;南至凤翔府普润县界一百里;北至原州临泾县界三十里;东至凤翔府麟游县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原州临径县界三十里;西南至陇州汧阳县界九十里;东北至宁州丰义县界四十里。

  户:

  唐开元户:一万五千九百五十三。皇朝管户:主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一;客五千二百九十八。

  风俗:

  水土杂于河西,人烟接于此地,故安定处山谷之间,其实昆戎旧壤。迫近夷狄,修习武备。士则高尚气略。人以骑射为先,盖与邠陇之俗同尔。

  姓氏:

  安定郡四姓:梁;席;安;皇甫。

  人物:

  梁统。安定乌氏人。为酒泉太守。

  梁竦。统子,字叔敬。着《七序书》。雷辟不就,三子皆封侯。

  李恂。安定临泾人。为兖州刺史。

  王符。字节信,泾人。隐居着《潜夫论》。

  张耽。安定人。好学。

  程卓。孝友著名。

  皇甫谧。字士安,安定人。好著述,累辟不就。号玄宴先生。

  牛弘。字里仁,灵台人。官吏部,封奇章郡公。

  唐牛僧孺。弘后,穆宗朝拜相。以风节重,封奇章公。

  吕向。字子回,泾人。善草隶。官翰林。

  土产

  龙须席;羊;马;駞毛;红花;麻;布;黄蓍;毡;麝香;秦胶。

  保定县。旧三乡,今十一乡。本汉安定县也,后汉省。后魏文帝大统元年,自高平城移于今理,属安定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泾州。唐至德二年,改为保定县。

  笄头山。一名崆峒山。昔黄帝学道于广城子即此。

  弹筝峡。自原州百泉县界都卢山。泾水所出,南流山谷之间,水声清响,有如弹筝。

  振履堆。故老云:“夸父追日,振履于此阜上。”

  胡卢河。本名蔚茹水。源出原州西南颓沙山下,入泾。

  乌亭。《史记》云:“秦惠王取其地,置乌氏县,属安定郡。”莽曰:“乌亭有乌水,出西北入河。都卢山在其西,今亭即汉为县所也。”

  瓦亭。《续汉志》云:“乌氏县有瓦亭,一名薄洛亭。”

  三水故城,《汉书?地理志》:“三水县,属安定郡。有监官。”后汉末,卢芳据三水县,在左谷间,魏攻三水,即此也。晋《太康地志》云:“西川属安定郡。”

  西王母祠。周《地图记》云:“王母乘五色云,降于汉武。其后,帝廵郡国,望彩云以祠之,而云浮五色,屡见于此。”《汉书》:“上之□□□也 ,因立祠焉。每水旱,百姓祈祷 ,时有验焉。”

  左右谷城。在今县南。

  乌氏故城。即乌亭也。废城在今县东焉。

  泾川水。在县南十里,从潘原县来入邠州宜禄。

  阁川水。在县西南三里,从潘源县来入泾水。

  灵台县。东一百里,元七乡。按梁氏《志》,即汉鹑觚县地,属北地郡。后魏大统中,自鹑觚故城移今所。周《地图记》云:“鹑觚县,属平凉郡。”唐天宝元年八月,改为灵台,县理即古密国之地。

  蒲川。郦道元注《水经》云:“蒲水出南山蒲谷,东北合细川水。又东北流,合且氏川水焉。”

  阴密城。《诗》曰:“密人不恭。”《春秋左传?昭公十五年》:“晋荀跞如周,葬穆后。王曰:‘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密须之鼓,与其大辂,文所以大搜也。’”杜预云:“密须,姞姓国也。在安定阴密县。”《史记》:“周共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于王。夫兽三为羣,人三为众,女三为粲。王田不取羣,公行不下众,王御不参一族。夫粲,美之物也。众以美物归汝,而何德以堪之。王犹不堪,况尔小丑乎?小丑备物,终必亡。’康公不献。一年,共王灭密。”即此城也。

  三交川水。在县东南十五里,亦名三香水,源出麟游县 。

  卧龙原。在县东十里。

  左丘明庙。在县东北三十里。

  牛仙客祖父墓。在县西一里蒲川水西石关前。有碑存,祖赠泾州刺史;父赠户部尚书。

  良原县。西南六十里,旧三乡,今七乡。本汉三水县地。属安定郡。隋大业元年,分安定、鹑觚二县之地置县。县西南三十里有良原,因以为名。

  白石原。其原自起县西南三十里,东下三十里,分为两原,一在南三十里 ,更名良原;一原在东北四十里 ,更名梁杜原。《汉书?地理志》属安定县。

  朝那城。后魏大统元年,自原州百泉县徙朝那城于此。其地今割入临泾县界。

  望儿原。在县东三十里。

  校勘:

  泾州

  保定县

  三水故城

  按《后汉书》:“卢芳,三水人。王莽末,匈奴立为汉帝。吴汉数击芳,不克。”今《记》以为后汉末魏攻三水,皆误。

  西王母祠上之□□□也因立祠焉

  按“上之”字下,诸本皆空阙。王母事,《汉书》所无,而武帝尝幸安定者再,今阙文。疑是“上之幸安定也”,然无所考见,又引《汉书》,恐舛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