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道六

  潞州

  潞州。上党郡,今理上党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舆井二度,本潞子国。《周礼.职方氏》曰:“河内曰冀州,其川漳,其浸汾、潞。”春秋时,初为黎国,后为狄境。宣公十五年,晋人数狄,罪而灭赤狄,潞氏复立黎侯,后三晋分地,即归韩之别都。《战国策》谓秦有安邑,则韩必无上党。以远韩近赵,故卒归赵。又《隋图记》云:“上党南阳,古以为县,实都也。秦并天下,置郡,以此为上党郡。即楚汉之际,魏豹尽有其地,豹灭,入汉,分为河东、太原、上党三郡。高后封惠帝子武为壶关侯,即其地也。”自汉末至后魏,因之不改。后周建德七年,于襄垣县立潞州,以其浸汾、潞为名。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韩州,取三晋归韩为名。大业初州废,复为上党郡。按《释名》云:“上党,党,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党。”又《上党记》云:高平赤壤,其地山阻,百姓不居。即此郡也。唐武德元年,改为潞州,领上党、长子、屯留、潞城四县。二年置总管府,管潞、泽、沁、韩、盖五州。四年,分上党置壶关县。贞观元年,废都督府。八年,置大都督府。十年,又改为都督府。十七年,废韩州,以所管襄垣等五县属州府 。开元十七年,以玄宗歴职于此,置大都督府,管慈、仪、石、沁等四州。按《唐史》:“上党故宫,玄宗皇帝尝为上党别驾,后所居为启圣宫,有明皇歌枕斜书壁存。”天寳元年,改为上党郡。干元元年,改为潞州大都督府,本昭义军节度。梁龙德三年,改为匡义军,以李继韬归顺故也。后唐同光元年,改为安义军。长兴元年,依旧名昭义军。皇朝改为昭德军。

  元领县十:今八:上党、长子、潞城、屯留、壶关、襄垣、黎城、渉县。

  二县割出:武乡。建威胜军;铜鍉。入威胜军。

  州境:东西二百九十三里,南北三百三十六里。

  四至八到:东南至东京七百二十里,南至西京四百七十里,西南至长安一千三百三十里,东取亢径岭路至相州二百六十里,南至泽州一百九十里,西至晋州三百九十里,北至辽州二百八十三里,东南至相州林虑县界一百四十六里,西南至晋州沁源县界一百九十六里,西北至沁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太原府四百五十里,东北至洺州武安县界二百四十里。

  户:唐开元户,六万四千二百七十六。皇朝户,主一万七千九百一十一,客六千九百六十一。

  风俗:《汉书?地理志》云:“上党,本韩之别郡,去韩远,去赵近,后乃降赵,土广俗杂,其人大率精急高气,势轻为奸,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女子弹弦跕躧,游媚富贵。

  姓氏:上党郡四姓:包、鲍、樊、上官。

  人物:豫让。上党人。东汉鲍永 。上党屯留人。为司隶校尉,后为太尉,乃辟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帝尝曰:“贵戚宜敛手,以避二鲍。”子昱亦官太尉。唐苗晋卿。潞州壶关人,为吏部侍郎、河北采访使,归本县,下马过县门,以父母之乡故也。事亲以孝闻,官至侍中、韩国公。孙逖。潞州渉县人。十五谒崔日用,令为土火炉赋,握笔立成,后拜中书舍人。逖自以为通籍禁闱,而父官纔邑宰,乃上表乞减外官,与父玄宗优诏奬之。

  土产:

  石蜜、人参、以上贡。墨、紫草、麻布。

  

  上党县。旧二十乡,今十一乡。地本黎侯国,今有黎亭存,即西伯戡黎之所。注:黎在上党东北也。汉立为壶关县,地因壶山有关,以置名焉。隋开皇十六年,分壶关置上党县,属潞州。庆云山,《上党记》云:“尧之将兴,有五色云出此山,故曰庆云山。”太行、熊耳、王屋,以上三山,皆连亘邑界。羊头山,《郡国志》云:“有神农城,山下有神农泉,南带太行,又有散盖,即神农尝谷之所也。”五龙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十六国春秋》云:“上党五龙山,慕容永时,有五龙见于此山上,因置五龙祠,以祭五方神。”鸡鸣山,一名火山,在县东南七十六里。柴团山,《地理志》云:“此山出人参、紫草。”井谷关,《上党记》云:“在天井谷内,深邃如井,因以名之。”浊漳水,在县西南二十二里。《河北记》云:“源出发鸠山” 。又《冀州图》云:“浊漳出长子西南,流入渉县界与清漳合,又东入魏郡。”尧水,在邑界。蓝水,杜甫诗云:“蓝水远从千涧落”。鸡鸣水,出鸡鸣山。八谏水,《水经注》云:“八谏水,源出上党县西。”州城。汉壶关县也。《上党记》曰:“曹公之围壶关,起土山于西城,内筑界城遮之。”

  长子县。西南五十里,旧二十乡,今九乡。本汉旧县,春秋时地名也。《左传》曰:“晋人执魏石,买于长子,亦周史辛甲所封。”《竹书纪年》云:“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长子。” 即长子之地。慕容永僭号,于此称西燕,为慕容垂所灭。隋开皇九年,移寄氏县理此,属潞州。十八年,改寄氏为长子县。武讫岭,在县南四十五里。《风土记》曰:“秦赵战于长平,赵军败退,秦白起逐至此,因名武讫岭。”鹿谷山,《冀州图》云:“山在县西,有大道入壶口东,出逹襄国西,登奚斯巨岭,以逹河东,径阻千里。”发鸠山,在县西南六十五里。浊漳水出焉。《山海经》云:“发鸠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状如乌,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相呼云。炎帝之女,名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化为精卫,常取西山之木石以堙东海。”漳水,一名浊漳,源出县界,以渉县有清漳之称,故此称浊,其源出刀黄山。又按《兾州图》云:“刀黄山,在县西六十里,亦名发瓮山,漳水出焉,即壶关三老上书明戾太子寃者死于此,而冡存。”神农井,在县南五十里。出羊头山小谷中。《上党记》云:“神农庙西五十步,有石泉二所,一清一白,甘美,呼为神农井。”后魏《风土记》:“神农城,在羊头山上,山下有神农泉,即神农得嘉谷之处。”羊头山,在县东五十六里。后汉安帝时,羌寇河东,以任尚为御史,击破于羊头山,即谓此也。废长平关,在县南四十里平岭上。

  潞城县。东北四十四里,旧十六乡,今六乡。春秋时,赤狄潞子婴儿国也,晋灭之。汉为潞县,属上党。《十三州志》云:“潞县,潞水出焉。”后魏太武帝改潞州为刈陵县,属襄垣郡。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潞城县,属潞州。三垂山,在县西南二十七里。前赵刘聪遣将乔琮攻晋上党太守庞和于壶关,晋北将军王广、韩柔救之,聪将乔琮败之于三垂。黄阜山,《冀州图》云:“潞县西三十里黄阜山有城,亦名黄沙岭,刘聪将綦毋刿败晋将崔恕于黄阜,斩之。”微子城,在县东北二十里。关龙逢祠,《上党记》云:“王屋山有关龙逢祠。”漳水,一名潞水,在县北。阚骃曰:“潞水为冀州浸。”即漳水也。按,王猛与慕容评相御于潞川,评鬻水与军人,绢一疋,水二石。则此,无他大川可以为浸,所有唯漳水耳,故土俗尚谓浊漳为潞水也。武王坞,在县西北四十里。坞东有后魏天柱将军尔朱荣碑,文曰:“建义元年,东讨逆贼竖葛荣,军次上党武王祠东原上,有二狡兎从贼方而来,天柱弯弓祝之曰:‘中则擒葛荣,不中则否。’应弦而殪,遂擒荣。”玉女泉,县在西北五里。深五尺,未尝盈竭。泉内时有白气升出,蒙覆其上,则有雨,时人谓之玉女披衣,恒以为候。

  屯留县。西六十四里,元十七乡,今八乡。本晋邑,《左传》:“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卫行人孙蒯于屯留。” 又:“宣公十六年,晋灭赤狄甲氏及留吁,一名戎屯,与潞俱附中国,晋遂灭之。”汉以为县,《地理志》:“属上党。”唐武德六年,从霍壁移于今所。鹿渎山,《冀州图》:“屯留县有鹿渎山,即绛水源出此山。”王梭水,在县西四十五里。盘秀山,皆经邑界。鱼子陂,《上党记》云:“屯留有鱼子陂,多鱼蒲之饶。”余吾故城,亦春秋地名,汉为县,废城在今县西北。绛水。出县西南方山,去县八十四里。

  壶关县。东南二十二里,旧十五乡,今六乡。古黎国之地。汉为县,属上党也。山形似壶,古于此置关,故名壶关。今潞府所理城是也。汉末,董卓作乱,以上党郡移理于此。后魏宣武帝二年,移壶关县于颍阳冈,即今县理。隋开皇十六年,分壶关置上党县。大业三年,省入上党。唐武德四年,又置。抱犊山,道书《福地记》:“抱犊山,在上党东南乙地,高七十丈,有石城,高十丈,方一里,南角有草,名玉枝,冬生花,高五六尺,味颇甘,取其叶末,服之方寸,二三日不饥。宜五谷,多食物,无恶毒,寇贼不至。”《玉匮》云:“抱犊山,东北去恒山之南数百里,南有穴,行三百里,出羡阳县西七十里石洞口。羊肠阪,在县东南一百里,亦名洞口,沾水出焉。王莽命五威将军王嘉曰:“羊头之阨,北当燕赵”。旧有关,亦谓壶山。后魏移县于此。鸡鸣岭,《舆地志》云:“壶关有鸡鸣岭。“鼠穴,《史记》云:“秦攻韩阏与,赵奢曰:‘道险狭,如两鼠闘于穴中,将勇者胜。’”曹公垒,在县东南一百二里。曹公攻高干所筑。汉壶关三老令狐茂墓,在县东北一十九里。上书明戾太子寃者,元隐城东山中,号微君。

  襄垣县。北九十三里,旧十四乡,今七乡。亦汉旧县,属上党郡。赵襄子所筑,因以为名。后魏太武延和二年,改属武乡郡。后周建德六年,又于襄垣城置韩州。唐武德元年,移于甘罗水南,即今县也。贞观中废韩州,以襄垣、黎城、涉、铜鞮、武乡等五邑以隶潞焉。铜鞮水,今名小漳水,亦名西漳水,自铜鞮县界流入河也。按,《水经注》云:“铜鞮水,又东南经顷城西,即白虎聚也。”松门岭,《冀州图》云:“松门岭,在襄垣北一百三十里,道通太原驿路。”涅水,在县西北六十里。天井关,在县东南四十里,置在天井谷内,深邃似井,因以为名。魏武初迁邺,于此置关。周建德六年废。浊漳水。在县南二十里。

  黎城县。东北一百二十里,旧八乡,今四乡。古黎国,《春秋》曰:“晋荀林父灭潞,立黎侯而还。”今县东一十八里黎侯城是也。汉为潞县之地。后魏太武间,改潞县为刈陵县。隋开皇十八年,改刈陵县为黎城县。唐武德元年,属韩州。贞观十七年,废韩州,属潞州。白巌山,在县东北七里。俗传巌赤则土离兵起,土人皆恶其变,恒以白粉污之,故目为白巌。古壶关,在县东二十五里。春秋齐国夏伐晋,取八邑,有盂口。即壶口也,声相近,故有二名。清漳水,在县东北三十里。浊漳水,在县西北五十六里。望夫山,今名望夫岭,《郡国志》云:“有石人伫立于山上。”冯奉世墓及昭仪墓,在县东二里。昭仪即奉世之女也,昭仪之子为信都王。

  涉县。东北一百八十里,旧四乡,今二乡。本汉旧县,属魏郡,因县南涉河水为名。晋属广平郡。后魏省。周武帝自今洺州界移临水县理涉城,属魏郡。隋开皇十年,罢郡,于故涉城重置涉县,属慈州。十六年,改隶韩州。贞观十七年,废韩州,属潞州。崇山,在县东南七十里。清漳水,一名涉河,在县南一里。西自黎城县界流入。《水经》云:“清漳水,东经涉县西,屈从南。”郦道元注《水经》云:“漳水于此有渉河之称,盖名因地变也。”瘦姑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又有肥妇山,地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