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发展篇

私营企业主贡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一、构建私营企业主贡献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自2002年以来,上海私营企业的数量平均每年以25%以上的速度递增,尤其是2003年,上海私营企业日均增加184户,年增幅达到29.84%。截至2004年6月,私营企业户数已占全市企业总量的67.8%,2004年上海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已达100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3.5%,民间投资额为716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23.2%。在税收贡献上,2003年,上海市私营企业上缴税收总额达248.48亿元,个体工商户税收14.52亿元,共上缴税收263亿元,比2002年增长57.3%,比1998年增长6.4倍,上缴税收占全市税收总额的14.4%。除了总量增幅持续和所占份额迅速提高外,至2004年,注册资本税收贡献率也继续增长,全市私营企业每亿元注册资本产生的税收约为600亿元,超过国有集体企业的228亿元和外资企业的456亿元的水平。在吸纳就业方面,2003年,上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318.08万人,同比增长26.9%;2004年,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404.9万人,同比增长27.3%,占全市总就业人数比重约65%以上。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执政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执政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全社会各个阶层和亿万人民群众共同为之努力的国家发展目标。这其中,私营经济必须发挥自己的作用,必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私营企业主作为资产的所有者、经营的决策者、风险的承担者、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推动私营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私营企业能灵活多变地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不少企业还具有专、新、特、精等特点,所以私营企业在解决就业、技术创新、促进出口、活跃市场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及体制转轨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是国有企业所不可替代的。建立科学规范的“私营企业主贡献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引导私营企业主成长为优秀企业家,有利于扩大私营企业主群体的社会影响,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对私营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有利于社会形成对私营企业主的客观评价。私营企业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支新力量,在促进共同富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泛团结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是巩固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需要,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相关评价体系的综述

(一)企业主和企业家的关系

最早从法国的萨伊开始,然后是美国的经济学家沃克,到英国新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人物马歇尔,再到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都对什么是企业家做了充分的论述。从以上这些学者对企业家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企业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首先他应该是企业的人和物的管理者,至于是否是出资者,或者是否具备创造性,或者承担风险的程度如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一个共识。结合中国私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对于现今绝大部分的私营企业来说,其出资人和管理者这两个角色是统一的,通常既是出资人,又是管理者。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认为,“企业家是素质而不是职务”。私营企业经营者或企业主不能同企业家划等号,私营企业经营者或企业主是大量的,企业家是企业经营者与企业主中的“精髓”、“精华”、“精粹”、“精品”。因此私营企业经营者与企业主要“升华”为企业家,必须提升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质。由于私营企业经营者、企业主与“企业家”之间的界限很难定量区别,因此本课题研究的“私营企业主”从对象上来说,将涵盖其全部,广义上泛指各种私营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但是本课题从引导性原则出发,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会强调私营企业主应该具备或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达到企业家的标准。

(二)企业家的贡献

对于企业家的贡献应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是以经济学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企业家作为一种投入要素,属于生产的运筹性要素,其对生产的作用机制就在于能够通过企业家才能的释放,将土地、资本、一般劳动者、技术人员和管理信息以及企业家才能本身等诸生产要素得以最完善的调度和最有效的结合,以减少企业组织内部诸生产要素之间的摩擦和相互抑制作用,增进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实现企业绩效的最大化。从这种观点所引申出来的评价指标大多数以经济指标(税收、利润、企业绩效等)为主。第二种观点是企业家在创造财富的同时,有义务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角,他们对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而企业家在现代社会中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一地位同时也赋予了他们相应的发展经济、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道德水平提高的社会责任。从这一观点引申出来的评价指标以非经济指标(企业家的社会价值)为主。

但是在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这一问题上,以前和现在都存在着一定争论。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两个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就企业究竟应不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展开激烈的争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一直坚持企业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如果说企业有社会责任,唯一的就是经济责任。但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后,他在一篇文章中逐渐修改了他的观点:即使是在主流的经济学框架内,也开始认识到企业不仅仅是承担经济责任,还有其他的一些责任要承担。经过几十年的争论,综合学者和企业实践者的观点,大部分还是认为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单纯的承担经济责任是不够的。

我国私营企业往往是在私营企业家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企业的社会责任,往往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很多行为和企业家的行为是密不可分,企业家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往往会引导一个企业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综上所述,课题组认为私营企业主的贡献应包含以上两种论点:即经济贡献和社会责任。同时课题组认为对于私营企业主贡献的评价包含私营企业主个体以及其企业所做出的贡献。

(三)有关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分析

有关对企业家的评价体系有许多,但是大部分是有关对企业家素质、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关企业家贡献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从企业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来展开讨论的。对于现有的文献进行综述、分类、归纳和分析,我们总结出私营企业主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企业以其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为社会提供着税收、提供着劳动力岗位、提供着产品或服务。(2)企业家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企业运营透明度和社会信任度,建立健全的企业诚信体系。(3)企业家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4)企业家要处理好个人财富与企业财富、社会财富的关系。(5)企业家应妥善处理好企业中的劳资关系,让员工和企业一起成功。(6)企业家要主动控制或消除企业活动的给企业外部环境带来的影响,这些外部性后果往往是在企业这个赢利组织的既定精神与活动规则之外的意外后果。最典型的就是企业活动对环境生态、资源结构的影响。(7)企业家应努力促进市场的规范和完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产业升级。(8)企业家要努力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要努力实现“企业文化”向“社会文化”的转化。(9)企业和企业家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不但应该恪守法律,还应该回避那些灰色地带,承担起维护社会运行的公正和公平的责任。(10)企业家要努力塑造并带头实践优秀的企业道德,要努力实现由企业道德向社会道德的转化。(11)企业家应该建立起社会经济组织与政府组织之间的健康关系。

(四)已有的有关私营企业主贡献评选活动的综述

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经常开展对企业家贡献的评选活动,典型的是美国的《财富》月刊评选出了奠基美国的四位超级企业家,并把他们圈定为“世纪商人”,他们是:亨利·福特、阿尔弗雷德·小斯隆、托马斯·小沃特森和比尔·盖茨,正是由于他们才使美国成其为真正的美国。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将20世纪一分为四,他们都是各自所处1/4世纪的领头人物,他们创造或发展了至今仍影响深远的两大产业——汽车与电脑,这两大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是20世纪的经济有别于过去时代的特征所在。

从1994年开始,我国各级党委和政府、媒体、社会团体开展了许多包括优秀非公企业主的评选活动。在国家层面上,有诸如由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劳动模范;由全国总工会设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由中共中央统战部牵头表彰的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授予的中国经营大师;由国家统计局、中国技术进步评价中心设立的中国经营管理大师等等。在媒体、社会团体方面,有诸如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由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表彰的“做出杰出贡献的商业企业家”;由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设立的企业家创新奖;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评选的全国优秀企业家;由“中国私营企业家大会”评出的“中国私营企业家社会贡献奖”等。各地方政府的相关评选活动更是不计其数。

从这些评选活动中,我们总结归纳出体现私营企业主贡献评价指标有以下几方面:

(1)政治素质:自觉接受和拥护党的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遵纪守法、依法经营,具有强烈地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企业经营:企业经济效益显著,产品(服务)质量好,技术先进,信息化程度高,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物耗、能耗、盈利、全员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顾客满意度及安全生产等)

和环境保护工作,居同类型企业领先水平。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树立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诚实守信。以人为本,建立了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尊重员工权益。

(3)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带来崭新的契机。在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等方面具有独特之处。

(4)社会责任:用行动维护诚信,秉持市场经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倾力创造“阳光财富”,兼顾资源的节约,打造环境友好型企业,努力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财富”。以回馈社会为己任,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5)社会影响力:企业家廉洁自律,乐于奉献,在企业和社会上具有良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企业家的成就和故事成为产业发展的典范,成为其他企业借鉴的样板。企业家的行为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认同,引发社会共同思考。企业家的经验在全国同行业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6)推动力:企业家的言行维护公众利益,促进了社会公平。企业家的行动推动了制度变革,在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和法治方面做出显著的贡献。企业家的行为推动国家产业升级,优化产业价值链。

三、私营企业主贡献的历史评价和现状

(一)我党对私营企业主的历史评价

我党在不同时期,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是不同的。主要可以从两个时间段来划分: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以后。在这两个时间段里,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对于私营企业以及私营企业主的评价是不同的。

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以前(1949-1978):1949年至195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我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利用和限制阶段;1953年至1956年是我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改造阶段;1957年至1978年是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对立物而被消灭的阶段。在这段时期内,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对于私营经济、私营企业主的评价主要是从政治层面去考虑的,即认为私营经济、私营企业主作为资本主义剥削者应该给予彻底否定的。

从改革开放至今(1978-至今):从1979年至1990年为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特点为:生存空间狭小,单个规模小,发展速度快,经营管理不规范,存在问题多。从1990年至1999年为迅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有两个突出性的标志,一是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确立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二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一时期无论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还是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第一阶段(1978-1981),其特点是在理论上的“利用论”与实践中的高压下艰难起步;第二阶段(1982-1991),其特点是在理论上的“补充论”与实践中的夹缝中生存;第三阶段(1992-至今),其特点是在理论上的“重要组成论”与实践中的高度发展。在这个阶段中,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对于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主的态度从承认、鼓励到强调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主的地位和贡献。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随着私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社会对于其贡献的评价必然将从为国家做出的经济贡献转变到为其为国家、社会做出全方位的贡献。

(二)私营企业主贡献社会的现状

我国的私营企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如,在政治素质方面表现为我国私营企业家中的中共党员比例正在上升。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中国私营经济研究会最新公布的“中国第五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及分析”显示,在被调查企业中,29.9%的私营企业主是中共党员;而在1993年第一次对全国私营企业家进行抽样调查时,这个比例是13.1%。在就业和纳税方面,从1993年到2002年,中国登记的私营企业户数由23.8万户增加到243.5万户,吸收从业人员人数由372.6万人增加到3409.3万人;缴纳的工商税收由10.5亿元增加到945.6亿元。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我们看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身影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媒体,他们的言行已经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同时,我们也看到私营企业主对社会的密切关注和关心。私营企业主注意通过各种途径,向政府和社会表达自己的心愿和呼声。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的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热情高涨,每年都提交一批有份量的提案和议案,不少代表和委员一改过去由工商联工作人员动笔写,代表、委员签名的做法,变为自己动手撰写参政议政材料,使提案更贴近社会热点。

在肯定私营企业主以及私营企业为国家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和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存在的不足。由于企业家素质、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的缺陷,私营企业主在能力素质、社会责任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小农思想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思维方式单一,缺乏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具有盲目冲动、好大喜功的倾向,缺乏做“百年老店”的耐心和决心;缺乏系统的现代经济和管理知识的训练,持续发展的能力不足;劳资关系不规范,员工利益得不到有关法律的保护;忽视人才作用、掠夺式使用人才、不爱惜不尊重人才;违背基本的商业原则,广告宣传过度,在经营活动中表现出大量或频繁的短期行为;经营理念滞后,诚信意识、质量品牌意识淡薄;对社会公益事业不关心等等。

在对相关人员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私营企业主在创新和经营理念方面做得不错,而在环保、规范竞争、税收、政治素质和员工福利方面做得还不够。另一方面,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对于私营企业主在企业内部对员工的支持、保障方面做得不够,且大家的观点比较一致。被调查者对于私营企业主在就业、环保、规范竞争、税收方面的贡献的意见争议比较大。(详见表1,问卷中各指标的得分5表示在该指标上的表现最好,得分1表示在该指标上表现最差。方差值越大,表示被调查者对该指标的意见分歧大;方差越小,表明被调查者对该指标的意见越一致。)

表1 各指标的均值和方差

四、私营企业主贡献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体系构建的原则

私营企业主贡献评价指标体系应遵从引导性、阶段性、动态性、客观性、整体性、突出性、可操作性七大原则。

1.引导性原则。是指该体系建立是在肯定私营企业主所作贡献的基础上,引导更广泛的私营企业主贡献社会,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2.阶段性原则。是指该体系应根据不同时期对私营企业主的不同要求来构建,即该体系在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3.动态性原则。是指该体系对于私营企业主的评价应是动态的,因为私营企业主对于社会的贡献也是动态的。不能只根据私营企业主某时间点的某一贡献来对其进行评价。

4.客观性原则。是指该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应尽可能地使评价者能客观地进行评价,避免出现主观性很强的评价指标。

5.整体性原则。是指该体系应包含可以体现私营企业主贡献的各方面指标,不能以偏概全。

6.突出性原则。是指在所有的贡献指标中应有不同的偏重或权重,以体现时代的要求或社会价值观的要求。

7.可操作性原则。是指该体系可以在实际评价活动中运用,对每个指标的定义、权重、评分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

前三个原则体现了该体系的整体要求,后四个原则主要是对体系内容的要求。后四个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冲突,在构建私营企业主贡献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应做到后四个原则的协调统一。

(二)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从文献综述分析,全面地评价一个私营企业主的贡献应该包括经济指标和社会责任指标。在政府相关部门和部分私营企业主的座谈中,大多数与会者认为私营企业主的贡献应主要体现在经济贡献和社会责任两方面,因为对于私营企业主来说,企业的良好、持续的经营是对其最基本的要求。结合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私营企业主及其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私营企业主只有在以上两个方面打好基础,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说,我们构建私营企业主贡献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经济贡献指标和社会责任指标为评价体系的重点,辅助以一定比重的社会贡献指标和社会影响指标。旨在树立这样一个榜样,使得全社会的私营企业主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更加关注其行为、人格魅力、企业家精神等在社会上的良好影响和作用。

(三)私营企业主贡献指标体系的构成

根据上述原则和指导思想,课题组认为应构建如下私营企业主贡献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该体系分为四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又有若干个二级指标。

表2 私营企业主贡献评价指标体系

(四)指标体系的选择说明

在之前的问卷和座谈中,与会者在经济指标上达成的共识是私营企业主的贡献应主要体现在经济贡献和社会责任两方面,尤其是经济贡献是私营企业主贡献的硬指标,是不能缺少的。与会者同时指出经济贡献的绝对额不能进行比较,因为各行业的情况不同。所以我们在构建以上的体系时建议把一些经济指标在同行业之间进行比较。

之所以选择经济贡献、社会责任、社会贡献和社会影响这四个一级指标,是因为在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得更大更强,这些就需要体现在私营企业的经济贡献指标中。另外,私营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这与之前我们有关企业家贡献所包含内容的探讨结论相一致,即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同时,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社会影响和社会贡献两个一级指标主要体现了我们之前所说的该体系的引导性原则,即我们希望在强调私营企业主的经济贡献和社会责任的同时,引导他们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产生更大的影响。

细化到一级指标下的各个二级指标,选择的原因如下:

经济贡献:我们认为优秀的企业必须是在健康发展的状况下,在收入和盈利上达到最大化。这里不应该只考虑绝对量的大小,更应该考虑到投入产出比率的大小、企业主要运用的资金是社会的还是自有的。所以在经济贡献一级指标下包含了净利润、销售收入、净资产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四个二级指标。

社会责任: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不是没有限制的,而是在一定的框架下的。企业在进行生产的同时必须注意对外部环境的影响,负担起一定的责任。这些责任也可以说是企业追求健康、持续的经济效益的前提。如:企业的生产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企业必须保证员工的权益;企业必须诚信经营。

社会贡献:私营企业主是在经济改革背景下受益最大的一个群体,作为先富起来的一个群体,在其取得一定经济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同时,有义务为社会上其他群体的人提供帮助、做出奉献,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基础和条件。对社会的贡献首先表现在企业提供的税收上,因为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国家通过财政拨款来帮助落后地区的发展。其次,企业有义务通过捐款、捐物或其他形式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并为社会创造、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社会影响力:影响力和财富并不直接等同,无论是否具有领导权,私营企业主的言行影响推动了社会某个领域的进步,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新的契机。影响力表现在思想和行为上,私营企业主的政治素质直接决定私营企业主贡献社会的动力,决定了私营企业主的行为是否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优秀的私营企业主还应具有行业影响力和资本市场影响力,通过私营企业主的言行成就引领一个产业、一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目光。同时优秀的私营企业主应该具备独特的个人魅力,其体现在私营企业主优秀的个人素质方面。

同时,在之前的座谈和问卷中,与会者和被调查者亦提到了以上部分二级指标的重要性。在对相关人员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认为最能体现私营企业主贡献的是税收,且被调查者对税收的重要性意见比较一致。其次,被调查者认为员工的工资、福利水平和以赠送物质形式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比较能体现私营企业主的贡献。相反,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其他的一些经济指标(如市场占有率、总资产报酬率等)对于体现私营企业主的贡献并不很重要。(详见表3,问卷中均值越大表明被调查者认为该指标越不重要,均值越小表明被调查者认为该指标越重要。方差值越大,表示被调查者对该经济指标的意见分歧大;方差越小,表明被调查者对该经济指标的意见越一致。)对于经济指标,从座谈和问卷的结果看,与会者和被调查者并不认为经济指标不重要,他们的大多数观点是认为经济指标对于考量一个私营企业主来说是无可争议,必备的硬性指标。他们更多的关注的是除经济指标外的其他一些指标是否能体现出私营企业主对社会的贡献。

在对相关人员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认为私营企业主在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规范行业标准、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方面;私营企业主的诚信和社会信誉方面;私营企业主在商业模式、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技术方面的创新对其他企业的积极影响方面;为社会成员、再就业人员、特殊人群(比如残疾人员等)提供的就业机会方面最能体现私营企业主对社会的贡献,且意见比较一致。(详见表4,问卷中均值越大表明被调查者认为该指标越不重要,均值越小表明被调查者认为该指标越重要。方差值越大,表示被调查者对该经济指标的意见分歧大;方差越小,表明被调查者对该经济指标的意见越一致。)

表3 企业内部贡献指标的均值和方差

表4 社会贡献、影响指标的均值和方差

(五)体系权重的说明

该体系中一级指标经济贡献和社会责任各占35%,这是因为体现突出性原则的要求。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还处于发展时期,生产效率有待提高,企业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所以私营企业主的关键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该体系中一级指标社会贡献占20%,社会影响占10%。这主要是体现引导性原则和阶段性原则,我们希望在私营企业主进一步发展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上,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该两个一级指标所占的比重较小,是因为现阶段该两个一级指标并不是在评价私营企业主贡献时最重要的方面。从动态性原则考虑,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在私营企业主贡献评价指标体系中应该逐步强调社会贡献和社会影响。

五、政策建议和措施

在本次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私营企业主对于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有强烈地愿望。对相关人员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对私营企业主的非法活动进行严厉的惩罚;加强对企业合法经营的监督;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私营企业主为社会做出贡献;为积极贡献社会的私营企业主提供政策帮助等政策措施帮助、引导私营企业主更好的贡献社会。其次,政府应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来鼓励贡献社会;建立有效的贡献评价体系;奖励贡献大的私营企业主。(详见表5,均值越小表明被调查者认为该政策措施越无效;均值越大表明被调查者认为该政策措施越有效。方差值越大,表示被调查者对该政策措施的意见分歧大;方差越小,表明被调查者对该政策措施的意见越一致。)

表5 政策建议就均值和方差

根据以上的调研和分析,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或措施:

1.要解放私营企业主

尽管经济学家熊彼特将企业家素质概括为:具有能完全胜任不胜其烦的会议和交涉的特殊的体力和魄力,善于说服他人并能获得支持及具有通过巧妙的交涉操纵他人的谋略和胆识等,但如果将私营企业主的时间过多的耗费在政府的各种会议以及应付各种检查、处理同各部门的关系上,无疑是对具有高度创造力的私营企业主才能的一种浪费。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私营企业主的无谓劳动,私营企业主才有时间去思考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思考自身素质的提高。解放私营企业主同时还要避免权力对企业经营的介入。权力的介入不仅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而且造成私营企业竞争的不公平,扭曲私营企业主的经营观。解放私营企业主既包括政府与社会解放私营企业主,也包括私营企业主对自身的解放,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治理结构并进行科学授权,将自身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2.正确评价私营企业主贡献的现状,树立正确的导向

没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素质提高的方向就不明确,私营企业主的素质差距也就不明显。一个不正确的评价标准还可能带来错误的导向,经济生活中一些通过不诚信行为获得暂时利润而受到政府表彰的企业家并不少见,这对于提高私营企业主素质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应尽快建立专业的测评机构,建立和完善正确的私营企业主绩效、贡献评价机制,合理评价私营企业主的素质、经营业绩和贡献,统一对私营企业主素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导向。

3.加强对私营企业主的专门培训

在国外,企业家队伍大都是专业队伍,只有5%的企业家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而国内的企业家只有5%接受过专业培训。企业家的素质有些是先天的,如性格特征或悟性高低等;有些是在工作与生活中养成的,如待人接物或团队精神等;有些则是后来通过学习获得的,如知识或修养。这些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一部分。人力资本的多少决定了企业家素质的高低。对私营企业主的专门培训既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的培训,也包括理念的更新、专业技术以及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等内容。

4.强化对优秀私营企业主的激励机制

建立对优秀私营企业主的激励机制是提高私营企业主素质,引导私营企业主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根本。激励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提高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地位,保护私营企业主的合法权益。由于我国特殊的文化背景、市场传导机制不够畅通等原因,市场发育初期存在一种短时域的“非宽容机制”。这就要求私营企业主必须寻找出一种低成本的替代市场“非宽容机制”的有效途径,也就是说,成功的私营企业主必须拥有足够的关系资本,这既是私营企业主人力资本的一种体现,也是私营企业主藉此获得企业家能力“垄断租金”的一个重要保证。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这实际上是企业家通过非正式的合约安排替代正式的合约安排,实现交易费用降低的一种途径,这也正是形成私营企业“原罪说”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对这一特定历史现象予以正确认识,认识到私营企业主是邓小平所倡导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项伟大改革的实践者和受益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参与者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推动者,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地位必须得到承认,私营企业主的合法权益必须得到保障。

其次,加快私营企业主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进程。目前有一些发展起来的私营企业开始摆脱家族管理,聘请优秀的职业管理者走上企业的重要管理岗位。这既是私营企业主素质提高的一个反映,又有助于私营企业主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应该大力倡导私营企业家的职业化建设,抛弃私营企业所有者必然是企业管理者的狭隘观念,发展社会支持体系,明确职业身份,拓展职业化空间。加快人才评价和人才流动市场的建设,让私营企业主的素质适应私营经济发展的形势,也让快速发展的私营经济催生更多高素质的私营企业主。

最后,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资源向优秀私营企业主流动。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既要削弱政府的“行政租金”,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又要取消任何企业的“所有制租金”,平等对待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进一步拓展私营企业发展的领域,畅通要素流动机制,减少甚至取消市场壁垒,鼓励资源向优秀私营企业主集中。

(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人力资源处)课题组成员组长: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社会服务局副局长 施南昌副组长: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上海市社会服务局人力资源处 吴红伟组员:上海市社会工作党委、上海市社会服务局人力资源处 沈磊 吴光荣华东理工大学 李玉刚 杜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