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高宗皇帝那些不断轮换的宰相们。

高宗皇帝的第一人宰相当然就是名满天下的李纲大人。

那时候高宗刚刚登上大位,什么都不懂,非常需要李纲这位前朝的名相前来辅助和教导自己。

不过很快,高宗皇帝就厌烦了李纲的铁血手腕,让善于逢迎溜须拍马的黄潜善和汪伯彦接手了宰相的位置。

黄潜善和汪伯彦确实能让高宗皇帝过得非常开心,但这两人实在无能透顶,让金兵打到门前而尚不自知。

于是乎,在逃亡的途中,高宗皇帝只好让黄潜善和汪伯彦两人下台,替自己背黑锅,而临时把护驾有功的朱胜非提拔上来。

朱胜非也是运气不好,宰相的位置才坐了几天,就遇上了南宋朝廷的第一次反革命政变---“苗刘之变”。

虽然朱胜非在平叛中立有大功,毕竟与叛军有过密切联系,为了避嫌,朱胜非只好主动提出辞职。

这一次,高宗提拔上来的是善于理财、性格刚强的吕颐浩和刚刚从东京汴梁城撤退回来的杜充。

金兵再次杀到,杜充投敌叛变了。

而吕颐浩虽然陪伴着高宗皇帝渡过了最为艰难的海上流亡的生活,但他还是被高宗皇帝免职了。原因在于,吕颐浩一贯主张对金兵抗战到底,而这时候高宗皇帝想的是争取与金兵和谈。

既然要和谈,当然要选主和派的代表人物,范宗尹就成了最佳的人选。

范宗尹虽然年纪不大,但却是前朝徽宗天子年代的主和派的代表人物。高宗皇帝以为,范宗尹上台后,会在和谈上做出一番成绩。

然而,范宗尹让高宗皇帝失望了,他并没有在和谈的工作上做出什么贡献。相反,范宗尹竟然提出让朝廷的百官们反思。反思前朝失败的教训。

而反思的结果,最后的矛头居然指向尚在金国受苦受难的徽宗太上皇。

不得已,高宗皇帝只好把范宗尹给拉了下来。

在范宗尹罢相之后,高宗从江东召回在苗刘之变中勤王有功的旧相吕颐浩,有意让他重新主政。

作为范宗尹的副手,秦桧在觊觎着另一相位,于是对高宗表示:倘若为相。将有二策耸动天下。

高宗也想试用一下秦桧,在八月任命他为右相,而左相就是吕颐浩。

秦桧自知还不足以与吕颐浩争衡,便拉拢名士,壅植人望。而后就有人进言高宗,建议二相分任内外之事。绍兴二年四月。高宗决定让吕颐浩兼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开府镇江,专治军务,秦桧专理朝政。

吕颐浩很快就发现了秦桧在排挤自己,于是举荐前宰相朱胜非出任同都督,以便共同对付秦桧。

朱胜非在苗刘之变中与叛将虚与委蛇,在缓解事态、争取时间上是有功的。但考虑到自己与政变者打过交道,政变平定后就自请罢相。

高宗皇帝很清楚地知道秦桧任相以后在植党揽权,他虽然始终欲与金朝媾和,但这时还没有达到非秦桧不用的地步。况且高宗对朱胜非印象良好,就把他召回行在共赴朝堂议事。

秦桧迫不及待地向高宗兜售了自己“耸动天下”的方策,核心就是“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这是秦桧初见高宗时提出的“南自南。北自北”方针的具体化,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只不过,这时候金国主政的还是好战分子完颜吴乞买和完颜粘罕,他们两人根本无意与宋朝讲和。

在得不到女真人任何消息的情况下,高宗皇帝极其愤怒,大声叱喝秦桧道:“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北人,将安归!”

秦桧仅做了一年的副宰相,就被罢免。

接下来就是吕颐浩与朱胜非并相。

但吕颐浩在次年九月也被罢相,他主张对金朝与伪齐用兵。但宰相肚量稍狭,不能用李纲。绍兴四年九月,朱胜非罢相,由赵鼎替代他独居相位。

......

赵鼎号称中兴名相,是高宗时期最为人称道的一位宰相。

《宋史》对他的秉政方略有这么一段评价:“及赵鼎为相,则南北之势成矣。两敌之相持,非有灼然可乘之衅,则养吾力以俟时,否则徒取危困之辱。固鼎之为国,专以固本为先。”

张浚因为在富田会战中大败于金兵,从西北召回朝廷以后,因此一度被免职。赵鼎认为他是个人才,于是让他起知枢密院事,视师江上。

绍兴五年二月,高宗皇帝命赵鼎为左相,张浚为右相。

从这个角度上看,赵鼎还是张浚的恩人。

张浚在对金方针上是坚决的主战派,他在镇压杨幺起义以后,以为安内业已完成,可以转而攘外。

绍兴六年初,张浚决策出兵,收复失地,由韩世忠出兵淮东进攻京东东路,岳飞出襄阳直取中原。

二月,韩世忠进围淮阳军(今江苏邳县西南),金齐联军驰援,宋军被迫退回。七八月间,岳飞的军队直导伊洛,逼近西京洛阳,朝野大为振奋。

这时候,张浚要求高宗皇帝移跸建康以求鼓舞士气,而赵鼎力求稳健,主张进幸平江(今江苏苏州),以防万一。

十月,伪齐方面采用“围魏救赵”之策,出动而十万大军分三路进攻淮西。

赵鼎的措置略有乖张,他一方面主张回跸临安,一方面让高宗皇帝手诏张浚放弃淮西退保长江。

张浚得知伪齐军队并无金军后援,力主不能轻易回跸,以免军心动摇,高宗最终采纳了张浚的意见。

其后,因杨沂中的藕塘之捷与岳家军的驰援,伪齐军北撤。

在淮西之战的处理问题上,赵鼎大失其分,而张浚则是人气急升,成为南宋朝廷中最炙手可热的人。

......

在这种情况下,赵鼎和张浚又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意见分歧:

张浚向高宗皇帝提出了两个建议:“第一。要乘胜进击河南,灭伪齐抓刘豫,复开封旧京;第二,刘光世既骄又懦,不堪大用,请罢职收军。”

从理论上说,张浚所提出来的这两条意见都非常的切合实际。可行性也高。可是,张浚说得再好,赵鼎就是不同意。

左相大人的说法是:刘豫只是一块案上的肥肉,随时都能剁下去。可是剁碎之后有好处吗?那时会和金国直接冲突,两相比较,还不如留着伪齐作缓冲。

至于刘光世。他的军队多年以来关系盘根错节,几乎成了刘氏的个人私军,突然间丢免收编,小心会出大事,无法善后。

......

张浚深知,赵鼎为人极其保守和小心。他时刻紧盯着长江以南这一亩三分地,他的执政理念就是先发展自身。等国内一切都充裕富足了,兵力也都练好,再去想到外面如何如何。

对于赵鼎的执政理念,张浚嗤之以鼻。

赵鼎的观念看上去稳妥,其实简直不可理喻。

请问到达什么程度才算是富裕,北宋仁、神两朝算不算?可那时仍然有无数的官员嚎叫国家太穷、民生太穷、公务员太穷,没办法出征。

以战养战懂不懂,战争中我方在消耗。敌方也在消耗,得失之间要两边审视,看哪一方消耗得起,哪一方消耗不起,懂不懂?

......

对于赵鼎再一次拖自己的后腿,张浚真的发怒了。

简直昏溃!

留着伪齐作缓冲,一看就是北宋建国初期赵普对北汉的政策。那时契丹强盛。南方软弱,宋朝在进攻中要分出步骤。

注意,是在进攻中。这时能和那时相比吗?

对刘光世更加不能手软,抛开战争因素。因为私军性质就不敢去动,更是助长了武将的气焰,这是宋朝的第一国策大政,枪杆子一定要掌握在政府手里。

虽然赵鼎对自己有恩,但公事当前,张浚还是忍不住当着面对赵鼎咆哮道:“照本宣科、不知所谓的胆小腐儒!”

......

如此场景,让赵鼎彻底没脾气了,他只好主动去见皇帝,说张浚跟我像兄弟一样,可是被小人给离间了。

就这样,赵鼎向高宗皇帝提出辞呈,于当年十二月外任绍兴府知府去了。

赵鼎走得相当潇洒。他左相的位置顺理成章地由张浚顶替上来了。那么张浚原先右相的位置呢?

张浚空出来的位子,由谁来顶上?

又或者说,张浚挑选哪一位来做他的副手?

名单公布的那一刻,让全世界的人们都惊呆了:最激进的主战派领袖,居然挑选了最极致的投降派领袖作为他的拍档。

没错,张浚所挑选的副手就是---秦桧。

张浚一生最让人称道的不是所谓的军事才能,而是他慧眼识人。

终其一生,经由张浚一手提拔起来的名臣有一大堆,比如赵开、吴玠、吴璘、刘锜、韩世忠、虞允文、王十朋,个个都名震当时功业彪炳。

但是这一次,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他张浚,开启了南宋最凶险的潘多拉魔盒!

为什么是他?

在好心人的连番追问之下,张浚终于说出了选秦桧当右相的理由

——秦桧“柔佞易制”。

“佞”是个贬词,摆明了张浚知道秦桧是个坏蛋。

这有根据的,秦桧上次罢相时表现得很邪恶,大多数人都知道了他决非善类。

可“柔”呢?字面上的解释是说秦桧是个软蛋,好控制。

这就错的很离谱吧!秦桧在御史台长官时反金国,在南宋时主张南北分裂,哪一次都旗帜鲜明站在风口浪尖上,哪一点“柔”了呢?

自从秦桧从金国回来以后,除了赵鼎外,每一任的宰相都找秦桧当副手,而这些宰相全部灰溜溜下台。

这说明了,在史料记载的背后,秦桧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和手段。而这些个秘密和手段,很有可能汇集成一个字---“骗”。

秦桧越来越精湛的骗术,让号称慧眼识人的张浚也不自觉地坠入其瓮中。

除此之外,别无解释

。(。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