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峰一行回到派出所的时候,时间是十点三十分左右,刘局长听了郑峰的汇报之后,道:“我已经和地区领导请示过了。”

“刘局长,地区领导有什么指示?”

“地区领导指示我们,在对三大姓——尤其是马、包两家实施监控的前提下,先和马清斋进行正面接触,必要时再挖开坟墓。”

“刘局长,马集中学的王老师也不知道包俊才的去向——他是包俊才的班主任,包俊才在不在省城读书,我看——只有包家人最清楚。”郑峰道。

“包家先放一放,看看能不能先从马清斋的身上撕开一个口子。只要我们监控得当有力,案情的侦破进程一定会在我们的拿捏和掌握之中。刘队长和陈皓他们已经各就各位。”

刘局长和郑峰他们三个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接下来,刘局长和郑峰他们就下午的行动做了深入细致的讨论,是把马清斋请进派出所,还是直接到马家大院去呢?

李云帆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的意见倾向于后者,理由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自从进驻马家集以来,刑侦队的同志还没有到马家去过,现在正是时候。

第二,虽然马家和“12。3”凶杀案有脱不了的干系,但现在还无法认定马清斋就是凶手、或者是主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马明斋的假死,马清斋肯定是知道的,如果没有他的参与——如果没有马请斋和马明斋进行角色互换,马明斋的销声匿迹和阴魂游荡,是无法完成的。在马家,知道这个秘密的人不会多,但绝不止马清斋一个人,所以,直接到马家去,除了和马清斋“谈心”之外,还要留意马家其他成员,无论是“8。18”有身无头案,还是“12。3”有头无身案,凶手很可能不是一个人,所以,我们不能把眼睛盯在某一个人的身上,这就是我们到马家的另一个目的。

第三,可以多去几个人,在可能的情况下,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应该安排人到二姑太所说的马家的后院去侦查一下,说不定会有所发现。

“毕老,您的意见呢?”郑峰道。

“我同意李队长的意见,这样做比较妥当,虽然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多有力、有利的证据,案件也进入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接触马清斋是很关键的第一步,明处,我们温和一点,暗处,我们紧一点。这样,我们会处于一种比较有利而主动的地位。”

“好!吃过中午饭以后,我跟你们一起到马家大院去。”

“刘局长,您——您的身体能行吗?”郑峰看刘局长的眼睛有点黄,脸色也有点黄。

“没问题。”

“我看您脸色不怎么好,您指划指划就行了,具体的事情可交给我们去完成。”

“没办法,劳碌惯了,不动动,身子骨就不舒服。”

十一点多钟的时候,刘队长和陈皓带着几位同志回来了。

郑峰借着吃中饭的时候,询问了刘队长他们的工作情况。刘队长和陈皓是这样安排的:

刘队长他们负责监视包家,包家的院门面向西,介于两座桥之间,这两座桥,前面已经交代过了,一座是马家集通向阎家汀的拱形砖桥,一座是马家集通向八卦洲的木桥。包家门前就是连接无名湖和北通天河的港道。包家大院和外界唯一的进出口就是那扇高大的院门,所以,刘队长他们借了一条船,人就躲在船舱里面,船就停在包家前面的码头上,人在船舱里面,能清楚地看到包家院门外的情况。马家集人,家家有一样东西是不可少的,那就是船,所以,在河岸边停着无数条木船,有两个时间段,岸边的船最多,这两个时间段就是早上和晚上。这样一来刘队长他们的船就不会引起包家人的注意了。

至于上午监视的结果,刘队长只带回了一个消息:九点左右的时候,包二贵推着自行车从院门里面走出来,自行车的龙头上挂着那只黑提包,唯一缺少的是那条和主人形影不离的大黄狗。包二贵走西街,出马家集的山门,过马家桥,然后向北,向马集公社骑去。海洋骑车子,远远地跟了上去,一直跟到马家桥——刘队长事先准备了一辆自行车,自行车锁在岸边的一棵树上。

这时候,海洋和邓军正守候在渔船之上。

马家的监视工作就没有这么简单了,前面已经交代过了,马家的后面有三扇小门,前面有两扇大门,一个是祠堂的大门,一个是马家大院的正前门。

陈皓兵分两路:

一路潜伏在马家后面的松树林里面,执行此项任务的是陈皓和刘队长的两个手下。那里有一座一人多高的土地庙,周围有茂密丛生的杂草和灌木丛,正是隐身的好地方。

另一路人马呆在东方红书场,他们就是大李和小李。东方红书场的位置就在马家对面的大街上,据严师傅讲,东方红书场过去是说书唱戏的地方,除了鱼市口,马家集比较热闹的地方就数这里了,文革前,只要走进马家集的山门,就能听见二胡伴奏和戏迷票友“咿咿呀呀”吊嗓子的声音,马家集上了年纪的男性公民就好这一口,现在已经没有过去那样的热乎劲了,如今,只有听一听、或者唱几句革命样板戏解解馋,人气是不能和过去同日日语了,在这里,除了听戏和唱戏的人,还有一些下棋和看下棋的人,二李就坐在这些人中间。

从九点至十一点之间,马家大门紧闭,没有一个人进出。二李也没有看到马清斋的影子。

在吃中饭的时候,刘局长和郑峰确定了下午行动的人员:刘局长、郑峰、毕老、李云帆、金所长、王萍和刘建亮。之所以安排刘建亮到马家去,郑峰和李云帆另有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