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青岛会议

丹东战场的失利,日本关东军不得不把他们在苏联边境上面的一部分部队调到了沈阳一线,同时,朝鲜那边的日军,也尽可能的抽调出来,加入到保卫沈阳的战斗中去。

双方在这一带战斗不断,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战斗,但是从朝阳到丹东这条线上,陆铭手下的两大集团军主力和关东军不断交火。

每一战,日军都很吃亏,没有办法,现在的关东军实力下降的太多了,武器跟不上,人员更是新兵占了多数,制空权基本丢失,这样被动的情况下,关东军只能用人命去填。

两大集团军打的并不急,对日军险要的地区,他们能避开尽量避开,专门挑好的打,以消灭日军有生力量为主,这一来双方伤亡的比例悬殊就更加的大。

每攻击日军的控制区或者据点,第二、三集团军的指挥员们,都会集中优势兵力,对日军用各个击破的办法,一一敲掉对方。

关东军司令部也很想改变这样的被动局面,但是他们几次行动,都以失败告终,天空中的侦察机随时掌握着日军的东动向,他们很难瞒过对方,关东军精心准备的几次行动,反而成了送死行动

和可以尽力出动的陆铭手下各部相比,关东军毕竟需要防御那么宽广的地区和那么多的城市,他们的兵力这一分散,真正能调动的部队比对方就少了很多。

山田这个关东军司令官想了很多办法,但是都没有取到什么作用。

这个时候,有人就提出,出动他们的秘密部队,也就是731部队,不过山田不敢去赌,为什么会让山田打消这样的疯狂举动,多少和现在日军的形势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在日军高层,他们都很清楚,日本战败是必定的,这个时候还进行抵抗,不过是想为自已争到多一点谈判桌上的筹码而已,如果用了细菌战,就不是那么容易交代的,毕竟这是违背人道的做法。

这也不难理解,如果真用细菌战可以改变这一切,能为日本取得胜利,可能日本高层会毫不犹豫的用上,但这时的日本已经没有救了,做这个举动反而更加激怒对方,并没有办法去改变什么,所以日本高层才会放弃。这个时候,日本天皇裕仁目光呆呆的看着桌面上的战报,每天,都会有很多战报送来,冲绳陷落之后,还不断有什么击落多少美国战舰的报告送到他这里。看着这些完全是虚假的战报,裕仁连看的**都没有,东京已经全被炸成了一片废墟,现在美国人的老b少了很多,更多的是他们的舰载轰炸机编队。

关东军那边,同样是报喜不报忧,裕仁很早就听说,陆铭出动的部队进入东北的,才三十多万,从关东军的战报里面,他们消灭的敌人,已经超过了六十万,这些军队难道自已变出来的不成?

如果真消灭了对方那么多人,满洲早就没有对方的军队了,可他怎么听说,连丹东都被丢了,如果对方占领朝鲜半岛,他们离日本本土就太近了。

这些,天皇根本管不了,陆军的那些人,现在已经把持了全部朝政,他自已很多事情都被蒙在鼓里,天天呆在这地下防空洞里,裕仁很想出去外面看看。

其实,早在三月份,皇作出第二次裁断,决定终止战争。

这是以东乡外相为首的主和派的胜利。东多作为外交官,对外国比较了解,这和河南陆相等军人不同。军人们完全不了解日本以外的世界,他们在和外国作战时,封闭在日本国内,光考虑着日本一方而打仗

日本是个孤立的岛国,是使用一种语言的单一民族,一直过着和其他国家没有接触的生活,创立了一个只有自己的世界。孤立的结果是把一个世界当成一切,予以绝对化了。军人们都患有这种“绝对化”病。不用说,直到今天,许多日本人还被这种痼疾所纠缠着。

1945年以来,军人们的心中确有一种维护日本和国体等抽象概念,但他们却没有看到眼前的活生生的日本。

为此,他们拙笨地要先牺牲国民,最后自己也全部死去。他们缺少“生存下去”的勇敢,却过多地有“轻易死去”的勇气。

另一方面,从天皇的角度着,国体是由于皇和国民构成的。不象军人所认为的那样,天皇制是和军队结成一体的,所以他能舍开军队。

并且,有木户内大臣那样的天皇近臣,力图停止战争挽救天皇制。在他们来看,采取政府和军部投降的方试维护皇室,特别是将天皇制从军队手中解放出来,使皇室和战争分开是可能的。

然后,以天皇的仁爱之心开太平救国民,天皇置身其上,超越战争。

但是,战争的结束并不是靠天皇个人意志所能实现的。的确,在进入1945年,菲律宾等战局连续失利以来,天皇已看透前途,决心宁可付出投降的代价,也要结束战争。

然而,昭和年代的日本,是个没有最高决策人的奇妙国家。天皇的国务活动虽由内阁辅佐,但军队由天皇亲自统率,并在国务之外,即统率权是独立的。

但天皇对国务、对统率权,都没有坚持自己的意志。统帅军队,由参谋总长和军令部总长辅弼。与内阁同样,天皇对军部的决定,只有过提问,都是原样批准的。

到了昭和时代,军部开始冒进,政府和军部朝不同方向发展,国家对外当然也就缺乏统一的国家意志。明治宪法第11条规定统帅权独立,这种二元制是模仿171年在德国东北建成的普鲁士王国的作法,王国需要皇帝,但日本是英国式的君主,形成世界少见的不负责任的体制。

以阿南大将为首的军人们,到4月还主张彻底抗战,怎么会由天皇的一席话就突然改变了呢?原来日本军人从年轻时起就被灌输了绝对服从天皇的思想

。结果,任何一个日本人都没有从个人出发考虑的信念,也没有对自己负责的必要。

这份诏书最后还没有发出,就被否决在了内阁几个大臣的手里,理由还很好笑,考虑不周!竟然用了如此有意义的评价,最后被他们改来改去,还成了鼓舞抵抗到最后的决心书。

东北战场的关东军,相对在这一段时间还是比较独立的在作战,日军大本营没有心思和精力顾及这边,他们更加担心的是,美国已经开始准备,进攻九州。

现在关东军主力大部分都布置在了沈阳这一线,这个情况,苏联的情报人员马上发现,可以说,这个时候如果苏联出兵,是最好的时机。

就连美国人也认为是这样的,苏联很可能在近期出兵,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苏联远东军区的四十多万部队,突然进入蒙古边境,但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陆铭的态度。

当知道这一情况后,龙刚和马占山两人为正副司令的蒙古抗日联军,拒绝苏联军队进入,他们先一步的在这里布置了四十万大军。

如果说这件事是一个意外,突然间,大兴安岭方向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支大军,人数据说不下二十万。

这下谁都明白,陆铭似呼早有准备,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被这个消息给吓呆了,对方什么时候来竟然来了这么多的部队,他们一点都不知道,还是现在兵力最为空虚的时刻。

美国听到这个消息可是又喜又优,喜的是陆铭这招一下把关东军的整体防御计划都给打乱了,东北全面收复指日可待,忧的是这件事怎么去和苏联协调。

如果这时苏联强行进入,陆铭又不放对方进来,等于帮了日本人一个忙,这是美国最不希望看到的。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美国联席会议参谋长马歇尔,太平洋总司令尼米兹,同时飞到了青岛,还有蒋介石,宋子文随后也到来。

青岛一下成了盟国的焦点,就连英国远东地区司令雪尔蒙多也随后到来。

陆铭从开始制定这个计划时,就想到了会闹得很大,但是即使心里有这个准备,也为这次的震动而吃惊

杨杰等人都很担心的看着陆铭,“这件事我们有点过于着急了,如果现在苏联出兵东北,我们要是真和他们对抗,反而给了关东军的机会。”

李秋虽然震惊,却没有杨杰那么担心,“我看这件事没那么简单,看英美的态度就知道,如果他们真正以消灭关东军为主,只要给我们知会一声就行,何必像现在这样重视。”

陆铭是所有人中间最不担心的,他看着大家,把这些天的考虑说了出来。

“你们只看到了苏联的威胁,但你们想过没有,我们同样是他们的威胁,假如我们真正放下一切和他们打,他们也不会很好受,而且他们不占理。”

“理这东西,没有实力时屁都不是,但是如果有实力,这就完全不一样,不说别的,蒙古那几十万大军加上我们的上百万大军,再有美国在后面帮忙,苏联不敢和我们打,这里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利益所在,没有利益,他们不可能会去做这样的傻事。”

“而且我们第一时间就给苏联方面提出要求,和平解决这次冲突,这等于给了他们一个台阶,如果能用谈来解决问题,相信他们不会走极端的。”

李秋听后笑着点头,“司令说的没错,我们的目的就是保证我们国家的领土完整,不会去参与他们的意识形态冲突,消灭关东军,我们就撤回南方,有这样的前提,苏联当然清楚怎么做才对他们最有利的。”

几个高层迅速统一了意见,陆铭的意思很简单,几个大国的争端我们不参与,但是我们这边的事情你们也不要干涉,特别是东北问题,关东军我们自已会和他们打,不需要别人帮忙。

这点上,美国和英国都同样希望看到的,他们自然会站在陆铭这边。

马歇尔和尼米兹和陆铭谈的很不错,“陆将军,你们既然有这样的决心和信心,美国肯定非常支持的,毕竟你们本土作战,外**队进来也不好协调。”

陆铭点了点头,“是啊,不过我们也不是针对苏联,有盟友帮助我们也是需要的,你也知道,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国家,有些地方部队他们也是不明白情况,作出的举动或者有点过激,但这件事对方也事先没有和我们商量和沟通,说来很大误会的。”

对陆铭这话,马歇尔将军笑着点头赞同,不管陆铭去找什么理由,这件事对美国有利就是,而且这样一来,对方就需要美国的支持,对接下来如果发动对日本本土攻击,也可以让对方没有推辞的借口

尼米兹就更直接多了,“陆将军,我已经下令第52舰队朝这边进发,不日就会到达。”

陆铭连忙感谢,他清楚尼米兹这样做的目的,美国没有办法在地面上帮忙,他们增加海上兵力,何尝又不是一种威胁。

李秋作为陆铭的第二号谈判代表,单独去见了莫洛托夫。

自196年起,莫洛托夫就成了布尔什维克党员。

与俄国其他反对沙皇统治的政党大不相同的是,布尔什维克一般不搞恐怖暗杀活动。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沙皇在镇压革命活动时,多少对布尔什维克有些手下留情,这样革命党人克里亚宾(1915年起化名莫洛托夫)才免于一死。

1917年,莫洛托夫逐渐成长为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坚骨干,担任各种重要职务,并忠实地追随斯大林。193年底,莫洛托夫被任命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地位仅次于斯大林。

这次亲自来青岛,可见苏联也非常重视这一件事,另外,陆铭这一搞,也让他们措手不及,军队布置上更是失误,这就让他们现在变得非常尴尬。

而且这次冲突,如果加上美国人在后面,苏联也顾忌重重,所以李秋这次来。他也很希望听听对方说什么。

李秋没有转弯抹角,“莫洛托夫阁下,陆铭将军的意思很明白,关于雅尔达会议贵国的那些协议,我们是不会承认的,也不愿意让步,这点我需要首先说明,另外,消灭关东军我们自已有能力做到,就不麻烦苏联的朋友帮忙了。”

“当然,我们出兵东北,是为了赶跑侵略者,其它的,我们没有实力去参与,陆将军交代我提醒阁下一声,中亚那边,才是阁下眼前需要关心的重点。”

莫洛托夫想反驳,但是他这个时候还真没有办法威胁对方,军队数量上,对方在这边并不差自已多少,而且双方真的大打出手,得利的就是美国了。

不过莫洛托夫也不会答应对方什么,他们还在看,看这东北的变化,如果对方和日本人拼个两败俱伤,他们肯定还有机会的

李秋本来就不希望对方会答应什么,眼前是先稳住对方,等真正击败关东军,对方就更加没有机会动手的。

达到目的,李秋没有继续留下,马上告辞。

当晚,马歇尔上将和莫洛托夫谈了很久,两人不知道谈了些什么,最后双方脸色都不怎么好看。

蒋介石和宋子文这次来,他们不是找陆铭的,而是想和美国修复关系,上次赫尔利事件,这位委员长在当中也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

马歇尔而对他倒很客气,说来这个美国多少有些无奈,陈诚毕竟不能和老蒋比,美国想要找个支持者,就没有办法放弃这位,万一推到对立面去更加的麻烦。

不过马歇尔也告诫对方,这次美国方面对于援助问题,将重新考虑,意思是你们好自为之。

日本人不知道怎么听到了青岛会谈的消息,他们这次故意放出风声,准备和苏联重新缔结和平条约,还说的有模有样的。

听到这个消息的苏联代表恼火万分,本来就不占理的事,被日本这一说就变得更加复杂。

果然,美国第一个忍不住,马歇尔马上找到了莫洛托夫,问他怎么回事,竟然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和日本媾和,这不是在拆美国的台吗。

莫洛托夫自然不会承认,他说这是日本的阴谋,马歇尔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他质问对方,“既然这样,那为什么到了现在,苏联还不对日本宣战?”

这话还真堵的莫洛托夫没有话说,他总不可能说,自已这边还没有准备好,等做捡便宜吧。不过这次青岛集会,对陆铭来说还是好处多多的,最起码,他不用在近期内担心苏联会做出什么“意外”的举动,美国这次明显的提出了支持陆铭他们独立作战的目的。英国人虽然打酱油,但是他们和美国一样,坚持认为在陆铭和日本关东军没有决出个胜负前,不支持苏联插手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