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峰在这个年代已经有了两个女人孙伶孙俐,知道孙瑛年纪小,而且是初承雨露,自然细心温柔。孙瑛很显然受过婚前的一些教育,坚持把一方雪白的方巾垫在**,这才让刘峰如愿。怕是听说过女子的第一夜很疼,所以一开始显得很是害怕。但是刘峰已经是这方面的老手了,动作温柔细腻,很快孙瑛就尝到了**的甜头,从紧张到放松,把刘峰紧紧缠住……

事后孙瑛不顾自己疲劳,连忙爬起来把白色方巾拿起来,像是炫耀般的把上面的斑斑红点,让刘峰查看。

刘峰很是无语。这旧社会太过分了,怎么娶个媳妇就像是晚上验货一样。难道没有红点,还能退货?刘峰不知道,如果白巾上没有红点,夫家确实可以退货。那就是休妻。虽然这在这个年代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对刘峰这个从妇女解放年代出来的人,还有有点不适应。他很庆幸自己是男人,这要是在这个年代身为女人,哪怕是贵族家的女人也要受到这些所谓社会道德的压迫吧。

刘峰把孙瑛紧紧搂在怀里,柔声道:“瑛儿,你我夫妻一体,莫要被那些世俗礼仪所束缚了。我给你念一首诗好不好?”

“好啊,好啊,峰哥哥,你文才高绝,一首《秋暝》让奴家沉吟至今。是否又有新作,让奴家拜读一番?”孙瑛立刻来了兴致,这刘峰文武全才,自己对他简直是一种崇拜的感觉。

刘峰笑了笑,这穿越好处就是可以冒充诗人,随便剽窃一两首诗作都是流传千古诗句,是泡妞混官场的利器啊。他清清嗓子,开始吟诵:“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该与君绝!”

这首《上邪》是《汉乐府》里面的一首诗,是描写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在艺术上很见匠心。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这比平铺更有情味。主人公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作为“与君绝”的条件:“山无陵,江水为竭”——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颠倒了;“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至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深情奇想,确实是“短章之神品”。

刘峰不知道这个年代有没有《汉乐府》,因为乐府是汉武帝时期正式设立的。这个年代没有汉武帝,还有没有《汉乐府》呢?不过刘峰说的是念一首诗,没说作一首诗,所以即使已经有了这首诗,那么刘峰也没什么问题。

而这首诗一念,就看到孙瑛目瞪口呆,脸上完全是震惊的表情。因为爱好诗歌的她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一首表现情人之间誓言的诗。这首诗语言质朴、参差不齐、全无修饰,却有令人惊心动魄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海枯石烂的誓言啊!

孙瑛是贵族的子弟,又爱好诗歌,凡是这个世界上能有的诗句,她都让父亲收集来,供自己赏析。但是这样一首诗却从没听过,想来又是自己诗才高绝的夫君即兴之作。天啊,我居然嫁了一位如此的大诗人!他居然为我,为我们之间的爱情,做出了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诗作,孙瑛几乎都要幸福死了。

刘峰看着孙瑛的表现,心中一定,看来这首诗还没出现,那自己就剽窃一下吧,不过他还是不放心,问道:“瑛儿,本朝有乐府吗?”

孙瑛还沉浸在刘峰伟大作品里不能自拔,没听清楚刘峰的话,连忙抹抹眼角幸福的眼泪,问道:“啊,这诗实在是太让奴家感动了,居然没有听到夫君的话,实在该死,请夫君原谅。”

刘峰眉头一皱道:“瑛儿,怎的又叫夫君?而且说什么该死的话?不过是没有听清楚,我再问一遍就是,哪里就要请罪?夫妻之间,自然随意就好,不要这样严肃啊。”

孙瑛小脸一红道:“峰哥哥,这不是被你的诗作给震撼了吗?不由自主用上的尊称,真是不该。”

刘峰这才又问了一遍,孙瑛道:“乐府在季朝是有的,但是季朝残暴奢侈,被我们大汉朝取代之后,汉高祖下令一切从简,所以乐府这个机构就被取消了,所以很多诗歌都遗失了。”

刘峰听了大为放心,果然没有了汉武帝就没有了乐府啊,自己可以随便剽窃而不用担心穿帮了。

刘峰又道:“瑛儿,既然你喜欢,那我就再念一首,好让你高兴高兴。”

孙瑛兴奋不已,小手拍起了巴掌,道:“好啊,好啊,峰哥哥的诗作,风格迥异,却首首都是千古之作,实在让奴家大开眼界。这个世界真有像峰哥哥这样的才子啊!”

孙瑛已经看出刘峰两首诗完全是两个风格,不管是诗歌的格式和韵脚都完全不一样,但是不容置疑的是,这两首诗都是足以光照千秋的大作。

受到美女崇拜的滋味是非常美妙的,刘峰很享受这种感觉。简直是,怎么说呢?如腾云驾雾一般啊。刘峰摇头晃脑地又念了一首:“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桔。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这首出自敦煌卷子中的唐代无名氏所作的《菩萨蛮》,是一位恋人向其所爱者的陈词。为了表示自己的坚贞不渝,她在词中热烈地对爱人迸发出火一般的誓言。而这誓言,则是用一连串极为奇妙的比喻构成的。这一非常富于独创性的表现方式,使得无名氏的这篇抒情之作成为唐朝诗苑中的一颗明珠,可与汉代民歌中的《上邪》比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