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第i部类的余额=180,也无济于事;这样,第i部类固然没有剩下余额,但iic(第2部分)却仍然有余额20不能出售,不能转化为货币。

在第一种情况下,iic(1)大于iic(2),从而iic(1)方面有一个货币余额不能再转化为固定资本;如果假定im的余额=iic(1),在im方面就会有同等数量的货币余额不能转化为消费资料

在第二种情况下,iic(1)小于iic(2),从而在200im和iic(2)两方面都出现货币不足,都出现同样的商品过剩;如果假定im的余额=iic(1),在iic(2)方面就会出现货币不足和商品过剩。

我们假定im的余额总是等于iic(1)——因为生产是由订货决定的,并且再生产也不会因为第i部类今年多生产一些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固定组成部分,明年又多生产一些它的不变资本流动组成部分,而有所改变,——那末,在第一种情况下,只有当第i部类用im来购买第ii部类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时,im才能再转化为消费资料;所以,第ii部类的这部分剩余价值不是被消费掉,而是由第ii部类以货币形式积累起来;在第二种情况下,就只有靠第i部类自己付出货币来解决,但这个假定已经被我们抛弃了。

如果iic(1)大于iic(2),那末,为了使im中的货币余额实现,那就要有外国商品输入。如果iic(1)小于iic(2),那相反地就要把第ii部类的商品(消费资料)输出,以便iic的损耗部分在生产资料中实现。因此,在这两个场合,都必须进行对外贸易。由此转入宏观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

在考察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时,虽然假定一切产业部门的生产率,从而,这些部门商品产品价值的比例关系都保持不变,但是,刚刚讲到的这两种情况,即iic(1)大于iic(2)或者小于iic(2),对规模扩大的生产来说,总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在规模扩大的生产的条件下这两种情况毫无疑问都会出现。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的外贸顺差一直增加,是否意味着当时中国的生产现状属于iic(1)小于iic(2)的情况。

3、结论

关于固定资本的补偿,一般应当指出:

在其他一切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也就是说,在不仅生产规模不变,而且特别是劳动生产率也不变的前提下,如果iic的固定要素比去年有更大一部分已经寿命完结,从而有更大一部分要用实物更新,那末,还在死亡途中的、在死亡期到来以前暂时要以货币形式补偿的那部分固定资本,必然会按照同一比例减少,因为按照这个前提,在第ii部类执行职能的固定资本部分之和(以及价值额)是保持不变的。但是,这会引起下列情况。第一,如果第i部类的商品资本中的较大部分由iic的固定资本要素构成,它的相应的较小部分就由iic的流动组成部分构成,因为第i部类为iic生产的总额保持不变

。如果其中一部分增加了,另一部分就减少;反过来也是一样。而另一方面,第ii部类的生产总额也保持不变。但是,在第ii部类原料、半成品、辅助材料(即第ii部类的524不变资本的流动要素)减少时,这又怎么可能呢?第二,恢复货币形式的固定资本iic中有较大一部分流到第i部类,以便从货币形式再转化为实物形式。所以,除去单纯为了第i部类和第ii部类之间的商品交换而投入流通的货币,还会有更多的货币流到第i部类;这些货币,不成为相互间的商品交换的媒介,而只是单方面地执行购买手段的职能。但同时iic中承担补偿损耗价值的商品量将会按比例减少,从而第ii部类中无须和第i部类的商品交换而只须和第i部类的货币交换的商品量也会按比例减少。所以,会有更多的货币作为单纯购买手段从第ii部类流到第i部类;而对第ii部类来说,第i部类单纯作为买者向它购买的商品则较少。因此,im——因为iv已经和第ii部类的商品交换——会有较大的部分不能转化为第ii部类的商品,而是要保留在货币形式上。

有了以上的阐述,对于相反的情况,即对于一年内第ii部类的固定资本中寿命完结而要再生产的部分较小,损耗部分较大的情况,就无须再进一步考察了。

因此,尽管是规模不变的再生产,但危机——生产危机——还是会发生。即使规模不变的再生产都不会有稳定的“均衡”,规模扩大的再生产就更不会有稳定的“均衡”了。

一句话:在简单再生产和各种条件不变,特别是劳动生产力、劳动总量、劳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假定在寿命完结的(有待更新的)固定资本和以旧的实物形式继续起作用的(只是为了补偿其损耗而把价值加到产品中去的)固定资本之间的比例不是不变,那末,在一个场合,尽管需要再生产的流动组成部分的量保持不变,但需要再生产的固定组成部分的量也会增加;因此,第i部类的生产总额必须增加,不然,即使把货币关系撇开不说,也会出现再生525产不足的现象。

在另一个场合,如果需要用实物来再生产的第ii部类的固定资本的比例量减少,从而只须用货币进行补偿的第ii部类的固定资本组成部分会按同一比例增加,那末,尽管需要由第i部类再生产的第ii部类不变资本的流动组成部分的量保持不变,需要再生产的固定组成部分的量却会减少。因此,或者是第i部类的生产总额减少,或者是出现过剩(就象前面出现不足一样),而且是不能转化成货币的过剩。

诚然,在前一个场合,同一劳动可以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延长劳动时间或增加劳动强度提供更多的产品,这样就可以弥补第一个场合的不足;但是发生这种变化的时候,总不免会有劳动和资本从第i部类的某个生产部门移动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并且,每一次这样的移动,都会引起暂时的紊乱

。其次,第i部类(由于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增加)不得不用较多的价值来交换第ii部类的较少的价值,因而第i部类的产品就要跌价。

在第二个场合则相反,第i部类必须压缩自己的生产,这对该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来说,意味着危机;或者第i部类提供的产品过剩,这对他们来说,又是危机。这种过剩本身并不是什么祸害,而是利益;但在资本主义生产下,它却是祸害。

在两个场合,对外贸易都能起补救作用;在第一个场合,是使第i部类保留货币形式的商品转化为消费资料;在第二个场合,是把过剩的商品销售掉。但是,对外贸易既然不是单纯补偿各种要素(按价值说也是这样),它就只会把矛盾推入更广的范围,为这些矛盾开辟更广阔的活动场所。从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危机将可能在更广的范围以更大的规模爆发,或者由某些国家(一般是发达的强国或地区)转移到其它国家(一般是不发达的弱国或地区)爆发。

再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一旦废除,问题就归结如下;寿命已经526完结因而要用实物补偿的那部分固定资本(这里是指在消费资料生产中执行职能的固定资本)的数量大小,是逐年不同的。如果在某一年数量很大(象人一样,超过平均死亡率),那在下一年就一定会很小。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消费资料年生产所需的原料、半成品和辅助材料的数量不会因此减少;因此,生产资料的生产总额在一个场合必须增加,在另一个场合必须减少。这种情况,只有用不断的相对的生产过剩来补救;一方面要生产出超过直接需要的一定量固定资本;另一方面,特别是原料等等的储备也要超过每年的直接需要(这一点特别适用于生活资料)。补救性需求。这种生产过剩等于社会对它本身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物质资料的控制。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这种生产过剩却是无政府状态的一个要素。应当成为政府的一种经济职能。

这个关于固定资本的例子,在再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固定资本生产和流动资本生产的不平衡,是经济学家在说明危机时惯用的根据之一。但是,如果说在固定资本仅仅维持原状的情况下,在理想的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在已经执行职能的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下,这种不平衡也能够发生,并且必然会发生,那在他们看来倒是有点新奇的。如果说,均衡是不存在的或即使存在也是极不稳定的,在他们今天的继承人看来也是有点新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