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客“小孙”政坛的闪光时刻(1/3)

民国人物每每成对出现,有老段(段祺瑞)有小段(段芝贵),有老徐(徐世昌)有小徐(徐树铮),除此之外,还有大孙(***)和小孙(孙洪伊)。我们今天讲的“小孙”,就是孙洪伊。

孙洪伊在晚清,是风头很劲的直隶谘议局的议员,向以敢言闻名。晚清最后几年的立宪请愿,他是冲在最前面的,以至于被摄政王载沣驱逐出了京师。民国成立后,他是进步党的要员,第一届国会的众议院议员。跟进步党的党魁梁启超和汤化龙不大一样,他跟袁世凯一直都取不合作态度,总在报章上唱反调。袁世凯死后,民元国会复会,原来的政党散架了,分裂成大大小小的俱乐部。而孙洪伊成了原进步党部分议员组成的“韬园系”的领袖。而“韬园系”又与原国民党议员组成的“客庐”和“丙辰俱乐部”联合,组成“宪政商榷会”,在国会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左右国会的议题。

后袁时代,府院之争,即黎元洪和段祺瑞之争,成为北京政坛的主戏。虽然梁启超此时比较倾向段祺瑞,但小孙却站在黎元洪一边。由于小孙的态度和能量,国会总的来说偏向黎元洪的时候要多一点儿。

毕竟,此时的民国属于军绅政权,北洋系的老大是段祺瑞,而北洋系的各个督军看重的都是老段,而非那个空头的总统黎元洪。所以,即使国会站在黎元洪一边,黎元洪的气还是没有段祺瑞粗。好在,两人最初搭班子的时候,老段并不想把事儿做得太过分。内阁的组成,还要听黎元洪的意见,一些不算太紧要的阁员,黎元洪也可以提名,孙洪伊就是这样成了内务部的总长。当年北洋的人,对国民党人是有成见的,但对进步党却有好感,小孙是前进步党人,从感官上,老段也觉得说得过去。

虽说已经是民国了,但做议员的人,对于担任行政职务,还是相当乐意的。毕竟,都是从前清过来的,能握印把子还是神气,家乡亲友中提起来,也脸上有光。不过,小孙做总长,可不仅仅是为了做官。此时他的政治立场,跟前国民党人更接近,对北洋人,有从袁世凯时代延续下来的反感。身在段祺瑞内阁,小孙却总

是跟老段的文胆小徐唱反调。由于谘议局和后来办报做报人的经历,此时的小孙特别有战斗力,很快就让允许他入阁的老段悔之莫及。

老段麾下的小徐,也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人。而且老段行事每每大撒把,任由小徐独断专行。小徐的这个风格,从开始黎元洪就受不了,但老段没了小徐是断然不行的,必须用他做国务院秘书长。没办法,黎元洪在徐世昌的调停下,也只能忍了。但是,碰到具体的事儿依旧如芒刺在背,浑身难受。老资格的总统府秘书长张国淦实在没法协调这里的关系,挂冠而去,换来的新人,是原来小孙的报界战友丁世铎。有了老朋友的鼎力相助,小孙的炮火更猛,经常在国务会议上跟老段和小徐唱对台戏,以至于北洋人称他为“民党总长”。所谓的“民党”,实际上是清末民初人们对革命党不怀好意的称谓。

小冲突还不算事儿,很快,小徐就被小孙抓住了把柄,借机发动攻势。按规矩,简任以上的官员任免处罚,是要经国务会议讨论,尤其要征询主管总长(也就是内务部总长)的意见,才能由总理决定,上报总统盖印实行。但是,有几次这样的事儿,小徐这个秘书长自己就以总理的名义办了。小孙大声抗议,把事情捅到报界,然后辞职不干了。

明摆着小徐理亏,老段没法用强,只好降下身段俯身求小孙别辞职,小孙借机提了若干限制国务院秘书长的条件,老段也只好答应。小孙得意扬扬地回衙视事,这一个回合,小孙赢了。

然而,到了这个份儿上,梁子算是结死了。老段和小徐觉得,这个小孙是绝不能容了。而小孙这个时候,也恰好有件麻烦事被小徐抓到。小孙做这个内务部总长,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内务部负责国内警察事务,北京城外的管不了,但城内的总是可以管的。小孙早就看不上京师警察总监吴炳湘了,想要换他,但老段死活不答应,最终作罢。小孙心想,内务部的人你总管不到了吧,他一口气撤了28个部员的职。那个时代,北京政府各部都有一些挂名的官儿,不干活,领干薪的。这些人无非是各个大佬的亲友,被大佬一纸八行书推荐来的。前清时候

就是这种积习,到了民国,也没有改。

然而,小孙动真格地整顿部务,这样的整法却捅了马蜂窝。这些人,都有来头。由于这28个人里,有若干参事和佥事这样的荐任官,总长无权直接罢免,而其他的人,要想罢免也得走一个复杂的程序。所以,这些人把孙洪伊告到专管行政诉讼的平政院。平政院审理之后,发现的确违反程序,所以裁决撤销内务部原来的免职命令,让这些人依旧回部任职。小徐见此,正中下怀,马上拟就了一道执行平政院裁决的命令,交由总统盖印。

然而,孙洪伊炸了,黎元洪也不肯盖印,理由是平政院是袁世凯时代建立的,其合法性是值得怀疑的。其实,执行行政法院的判决,是行政机关当然的义务。而就程序而言,平政院的裁决并无不当。尽管裁撤冗员在道义上有理,但不能用不合程序的方式来处理。而平政院是在袁世凯尚为合法总统的时候建立的行政法院,合法性并没有问题。不能说袁世凯后来称帝了,他此前所做的一切,都成为非法的了。

但是,道德主义却还是人们行事的一种原则。孙洪伊觉得自己理直气壮,而黎元洪也坚决支持他,报界也大多站在孙洪伊一边。但是,在法理上却是老段和小徐充分有理。两下僵持了一个月之久,老段干脆提出罢免孙洪伊,小徐一连四次把总理的命令送到黎元洪的桌子上,要求盖印,黎元洪当然更不能答应了。

事儿闹大了,就变成了政潮,媒体、国会、外省的督军都卷了进来。段祺瑞坚持不肯让步,以辞职要挟。黎元洪也知道,真要是老段辞了,全国大乱他可能担待不起。只好请大佬徐世昌出面调停。徐世昌惯做调人,两下安慰,让双方各让一步,这边,牺牲了孙洪伊,那边,牺牲掉徐树铮。老徐心知肚明,小徐不走,政潮不已。

最后,小徐不做国务院秘书长了,而小孙也离开了内务部。府院被老官僚徐世昌和稀泥再度搅和到了一起,暂时避免了公开决裂。此后在政坛上,小徐还有耀眼的表演,小孙虽说后来居然愤而参加了***的“护法”(大多数国民党议员都没有去),进入***的“非常国会”,却风光不再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