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大脚的奉军(1/3)

北洋时期,各路诸侯最舍得往军队上砸钱的,不是浙江的卢永祥和江苏的齐燮元,而是东北的张作霖。东北三省,还要加上现在属于内蒙的一部分地方,都是奉系的地盘,地广人稀,资源丰厚。经过奉系的财神王永江的整顿,东北的经济状况日见其佳,单一项大豆出口,就肥得不行。在奉军的扩张过程中,又有徐树铮送了大礼,在秦皇岛劫下了可以装备几个师的武器。所以在直皖大战之前,张作霖觉得已经不能缩在关外看风景了。

直皖之战,直系和皖系拼命,然而,观战的奉军却捡了大便宜。差不多一半的皖系军队的装备,都落入了奉军之手。原本就财大气粗、装备精良的奉军,锦上添花,更加膨胀。在兵力和武器上,都远远超过获胜的直系军队。火炮和机枪的数量,即使直系的嫡系第三师,也跟奉军的主力没法比。

正因为有这样的底气,皖系垮台之后,张作霖才敢大剌剌地蔑视吴佩孚。当着曹锟和吴佩孚的面,说一个小师长,不能议国家大事,他手下有好几个师长呢。以张作霖的精明,不会不知道,直系之所以为直系不是因为有曹锟,而是因为吴佩孚。吴佩孚从北打到南,从南打到北,常胜将军的名头不是白给的。但是张作霖觉得,军队打仗拼的就是大洋和枪炮,这两样奉军都占绝对的优势,他不怕这个“吴小鬼”。

张作霖待部下,特别仁义。张作霖过去做保安队时的老兄弟,即使犯错也不会受到惩罚,一个旅长把军饷输光,他骂一顿,照样给补上。在各个军阀之

中,奉军士兵的待遇是最好的。要开仗了,别的军队关双饷,而奉军发四倍的饷银。但是,由于过于放纵,奉军内部不讲纪律,没有章法,长官克扣军饷的现象相当严重。大兵们在关外自己的家乡,倒是不敢造次,但出了关就会胡来。

直军这边,获胜之后地盘大了,军队多了,但财源跟不上军队的膨胀。加上吴佩孚总是唱道德的高调,北京政府也不敢借外债。一时间,不仅中央政府闹穷,军队欠饷也非常严重。北京政府中人,对苛刻的吴佩孚印象普遍不佳,有了点儿钱,宁愿给奉张,也不给直吴。到了亲奉系的财神梁士诒上台,吴佩孚的怨气来了个总爆发,直奉两家终于撕破脸了。

张作霖并不怕打仗,他觉得直军弹饷两缺,拿什么跟他打仗?以他的经验,这样缺钱少弹的部队,一开仗就得溃败。打仗打仗,就是打钱嘛。所以,大批的奉军开入关内,随行的则是大批的光洋,一箱子一箱子的,随时准备开箱子赏人。

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打得极其奢侈。奉军这边一开战,大炮就把大批的炮弹砸过去,六个小时,倾泻炮弹七千多发,活生生把人的耳朵都震聋了。气势之大,火力之猛,是当年的皖军完全没法比的。但是,能沉得住气的是直系军队,尤其是直军的嫡系的特长。直军士兵蛰伏在战壕里,等到奉军的炮弹打得差不多了,发起猛攻,奉军居然顶不住了(弹药都差不多打光了)。直奉大战,一共打了六天,第二天,其实奉军就不行了。一溃千里的不是缺弹少饷的直军

,而是钱太多的奉军。眼看部队垮了,张作霖居然让人带着成箱的大洋上前线赏人,是不是觉得只要钱到了,部队就能顶上去?可惜,兵败如山倒,大洋也拦不住。溃兵涌入古冶车站,各自抢占火车,抢着先走,结果挤得死死的,谁也动不了。张作霖的一个老兄弟,恃宠而骄,蛮不讲理,一定要让他先走,把前面的车推下去。张作霖派人说服也没有用。最后还是张学良出面,叫了几声大爷,才算放开一条路,让大家先后逃生。

到了这时候,张作霖才明白,自己的部队不是钱少,也不是弹药不够,而是军事素养不行,纪律不讲究,不仅当兵的不行,当官的更不行。然后才开始整军经武,按照西洋方式重新编练军队,卧薪尝胆,以图报仇。这一回,那些老派军官靠边了,留过洋、进过新式军校的人得了势。

兵是不愁的。兵败的奉军,战死的不多,都做了俘虏。当年的军阀部队,关内北方数省,士兵倒是可以通用。但还是各省人带各省的兵为最好。关外的大兵被缴械之后,直军居然无法将他们收编在自己的麾下,只好放了回去。枪给缴了,军装也扒了,只剩下一个小褂,背后还给写上一个大大的“废”字。当然,回到老家的奉军士兵废是废不了的,张大帅给发套新军装,就又回部队了,好好训练一下,还是可以打仗的。

兵败之际,张作霖蹲在滦州,但凡退下来的奉军士兵就给二十元大洋,即使被缴械,连军装都没有的,也给。这份大方和宽容,对奉军后来重整旗鼓还是有用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