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的思想教育(1/3)

民国开张,历史进入北洋时代。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时候,对于当兵的思想教育基本上没有涉及。人们传说他教育部下“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朝”,不过是政敌的攻击,他真的没这么干过。小站新军,基本上是德国陆军的训练路数,要说精神方面的培养,一个《皇帝练兵》歌勉强可以算,但强调的还是忠君爱国,跟袁宫保没半点儿关系。

但是,事情后来起了变化,尤其是吴佩孚当家的直系,打败了吃得好、军饷高、在兵力和装备上都占优的皖系之后,有些军头发现,吴佩孚的部队由于练兵练得好,而且部队有精神讲话,有些爱国主义的精神灌输,精神头儿的确比皖系的部队好。在一定的条件下,精神还就是可能战胜物质。

这一点,在冯玉祥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冯玉祥跟吴佩孚一样,都是北洋系的第二代将领,在练兵、拢人、精神鼓动方面,跟吴佩孚非常相似。过于相似的两个人,是会发生相撞的。所以,吴佩孚越来越看不上冯玉祥,好端端的把人家的河南督军给拿下了,让他进京做一个莫名其妙的陆军检阅使。冯玉祥离开河南的时候,把他编练的一个师和三个混成旅的队伍都带上了。没办法,对于军头来说,军队是**,不能割的。

没有了地盘,如何养活这些部队就成了大问题。从理论上讲,这些部队

都是国军,应该由中央政府发饷。但是实际上,谁招的兵就是谁的,给养和军饷,只能由带兵的人自己负责。冯玉祥通过曹锟的关系,活生生从总统黎元洪嘴里,把北京崇文门关税拿了一部分过来。然而,这点儿钱只能让他的部队每天喝小米粥,至于饷钱,基本上就别想了。

过苦日子,还得维持部队不散伙,所以,冯玉祥特别强调思想教育。不仅部队洗礼信了基督教,而且在爱国上狠下功夫。每个营不仅有随营牧师,而且有精神教育室,里面挂着清末人画的列强瓜分中国图。经常请人来讲中国屈辱的近代史,特别强调抗日。后来,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发动政变,搞垮了曹锟、吴佩孚之后,他的部队迅速扩张,但这精神教育的传统却维持了下来。但凡他的兵,都会带一个写了很多字的臂章,上面写着“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十个字(发动政变时,是一个白布的袖章)。每个士兵的军服里面还缝着两个白布条,一个写着“一弹当着全军团体性命看”,另一个写着“军队须视为民众之武力”。第一个布条这么写,是因为冯部比较穷,子弹来之不易,所以要珍惜子弹,不能乱放枪;第二个布条,则说冯部是民众的军队,子弟兵。自冯玉祥开始,对于士兵的臂章和布条,要定期检查,不许有脱落污损的现象发生。如果哪个部

队的士兵有脱落的,那么长官是要被罚的。

冯玉祥的部队,经常要上课。除了战术讲授和演练之外,就是“精神教讲育”,除了前面讲过的近代史教育,还有请人编的古代仁人义士的故事,还讲蔡锷编的《曾胡治兵语录》,以及军纪教育。冯部由于冯玉祥的个人喜好,军官学校的毕业生特别少,整个部队文化水平比较低,所以,请人上课所讲的东西,效果有限,但是,爱国精神和纪律,却可以通过长官的反复强调得以加强。比如冯部的张自忠,在给部下宣讲军纪的时候,把抢劫民财处死、**民女处死这些条款,都说成是“扒皮”,不是处死,是活活扒皮。因此人送外号“张扒皮”。

这样的精神教育,使得冯玉祥部队在一段时间内,的确纪律好,而且凝聚力强。即使不发军饷,也没有什么人开小差。而且,整个部队,特别的仇日,时不时就会闹出些仇日事件来。

不过,这样的精神教育是冯玉祥通过家长式的掌控来实现的,一旦部队多了,效果就会打折扣。尤其是1926年,他在张作霖奉军的压迫下,不得不离开部队去了苏联之后,庞大的部队终于溃散了。溃散的部队,什么纪律和精神,也就谈不上了。北伐战争后期,他东山再起之后,好不容易又团聚起一个大摊子,1930年跟***大战一场,还是被瓦解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