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嵩军的覆灭(1/3)

在历史上,河南人和陕西人很是有点儿纠葛。我一个在西安生活的河南籍朋友跟我说,小时候问西安的小朋友,三座大山是什么?答曰:美帝、苏修、河南人。在西安的河南人,一直都有点儿抬不起头来的感觉。

据说,积怨来自1926年镇嵩军围困西安,一围就围了八个月。守西安的是李虎臣和杨虎臣两位将领,其中,杨虎臣起了最主要的作用,以至于解围之后他的名字都改了,叫杨虎城。提到这个人,大概稍微有点儿近代史常识的都知道,不知道他守城,总知道他和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吧。杨虎城守西安,名满天下。当年著名的守城将军有四位,但守得时间最长,熬得最为艰苦的,还数杨虎城,整整守了八个月,西安城里的百姓,差不多都饿死完了。真是“功满三秦,罪满三秦”。

当然,这事儿当时没有多少人怪罪杨虎城,要怪就怪镇嵩军。镇嵩军是河南人的军队,所以,算是河南人“欺负”了陕西人。

镇嵩军是刀客的底子,缘起还是辛亥革命。豫西这个地方,出刀客。所谓刀客,就是土匪。晚清的土匪窝有那么几个,一个是鲁南,一个是广西十万大山,一个是湘西,再一个就是豫西。这种地方,民和匪有点儿分不清。不过至少在当地,即使做了土匪,也不大会乱来,还是盗亦有道,讲规矩的。

晚清的革命党闹革命,喜欢拉帮会和土匪,所以,革命一起来,豫西的大股刀客王天纵,就成了革命军。袁世凯做总统,整理各地的革命军,七弄八弄,原来革命军的首领张钫被迫离开,而这支军队落

到了刘镇华手里。

刘镇华原是一个新派的文人,算起来,也参加过同盟会。但是,在袁世凯治下,他转得比较快,但革命党人张钫他们,也能接受他。在白朗流窜北方数省,袁世凯的北洋军围追堵截都奈何不了他的时候,最后割下了白朗的头献给袁世凯的人,居然是刘镇华。

刘镇华是民国史上著名的滑头,所谓的“三雪”之一(他的字叫雪亚),却是一个见机较早、转得快的滑头。北洋时期,北京城头频繁变幻大王旗,每次他都跟得比较紧,而且及时。最奇特的一次,他带着镇嵩军在陕西做省长,原本跟皖系关系不错。然而,皖系垮台,陕西督军换了为人苛刻的冯玉祥,他依旧做他的省长。冯玉祥喜欢俭朴,他俭朴;喜欢清洁,他清洁;要厉行禁烟,禁止缠足,他上街领人带头贯彻;非常及时地把冯玉祥每个重要讲话都变成标语,贴到大街上。所以,冯玉祥对陕西好多地头蛇都严厉镇压,唯独高看一眼刘镇华,口口声声说他是个好同志。

都说河南人“欺负”陕西人,但也有陕西人“欺负”河南人的时候。第二次直奉战争,原来由陕西靖国军演变的胡景翼部队,跟着冯玉祥倒了吴佩孚的戈,摇身一变成了国民二军,成了河南的主人。当年河南的地盘,收益要比陕西好些。陕西人占着河南,而河南的镇嵩军却在陕西,镇嵩军曾经尝试打回河南。镇嵩军的悍将憨玉琨与胡景翼一场大战,结果镇嵩军败了。败了以后的镇嵩军,又散为刀客。等到冯玉祥跟奉系闹翻,东山再起。

陕西人组成的国民二军,原来

的底子是陕西的刀客,所以,纪律跟冯玉祥的国民一军没法比。河南人恨他们入骨,到处组织红枪会,与国民二军为难。所以在跟再起的镇嵩军作战时,居然一败涂地(此时胡景翼已经死了)。其中的国民二军的李虎臣,就是只身逃回西安的,如果不是成建制的杨虎城一个师的军队及时赶到,单凭李虎臣那么点儿残兵,无论如何,西安是没法守的。

刘镇华见风使舵是里手,但攻城拔寨却不怎么行。围攻西安,围了八个月,一直到冯玉祥五原誓师杀回来,围城的镇嵩军被打了个稀里哗啦。十万大军折了一半,退回到了河南。

刘镇华审时度势,发现唯一的出路是投降冯玉祥。冯玉祥给了镇嵩军十万块大洋。镇嵩军的将领们觉得,这个冯玉祥实在太抠门儿了,就惦记着去投奉军张宗昌。跟张宗昌一联络,人家马上送来二百万。刘镇华知道尽管张宗昌钱给得多,但是靠不住。可是,他麾下的将领们却有一大半不听他的。倒戈的结果,搭上了冯玉祥派来监视他们的爱将郑金声,张宗昌为了让投过来的镇嵩军死心,一枪把郑金声给毙了。由此种下了后来张宗昌下野回山东、被韩复榘假借郑金声儿子为父报仇暗杀他的种子。

镇嵩军一分裂,大部分的军队随着张宗昌的失败而消散,剩下点兵也不成气候,先归冯玉祥,后投阎锡山。在冯阎谋划反蒋的前夕,刘镇华看出来冯阎不是老蒋的对手,事先出国避祸去了。剩下的部队交给弟弟刘茂恩,在中原大战开打前,投了***。镇嵩军这个名号,从此在江湖上就消失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