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办老爷子儿孙满堂,阖家欢乐。这么一件美事自然旁人可不能坏,王守仁便应允了。除了老爷子当书办这么多年来应该得的饷银,王守仁还特别嘱咐了下人,让他们另外再从账上多支出银子来给老爷子。王守仁特别交代得,不能从府衙的账上支出银子,给老爷子额外的钱算在王守仁本人的巡抚俸禄里。虽然王守仁来得此处任巡抚只有一年多的光景,但是他还是格外的崇敬这位在这里可谓是奉献一生的老前辈。这份钱给老爷子的时候,这个倔老头还怎么不肯要,最后还王守仁王大人亲自出面,就是说给老爷子添了孙子的贺礼,才让老头子接受了这份钱。这天便也是老爷子最后供职的一天,老爷子潜心呆在书办房里处理着交接。接下来倒是一份难事了,毕竟巡抚大人平日里事务也是多得,重要的,总不能让一个巡抚在处理公务的同时还兼着自己书办这样的繁琐差事,这可就大材小用了。还好书办一职也是朝廷管理的。老爷子的辞呈已递交上去,自然会有专门管理各个府台衙门人员调任的衙门来管理人员,这自然不需要担心,上面的批文回的也是甚快,事情办妥,老爷子也可以安心离去。继任的人,过一些时日便会到任。

这些日子倒是未有什么事务琐事需要书办去誊写的,既然是过节,大家也都不希望有什么杂事还要去做。这几天王守仁便亲自处理一些经历文案事务,若是有单纯誊写之事,曹牧文便自告奋勇的顶替了。

一眨眼间日子便到了五月五,这一天自是热闹非凡了。苏轼《浣溪沙》:“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写的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其实五月一日一直到五日都算是节日,只不过最后一天最为隆重。

五月初,春耕已过,农忙未至,是莆仙人的农闲季节。人们希望能利用这个农闲打打牙祭、搞搞卫生,忙了半年了,也是要大吃一顿。因此富有地方特色的“五日节”由此而生。从农历五月初一到初五,一共五天,正如一首莆仙歌谣所唱的:“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初六嘴空空。”这五天,便把半年来的味觉满足,剩下的半年,就好好好干活,等到秋天有个好收成,这样到了春节便又可以胡吃海喝一番了,毕竟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种地吃饭是最重要的。

在这天,天子也会过节,并且礼节性的赐给臣下诸物,如《大明会典》:“端午节文武百官俱赐扇,并五彩寿丝缕。若大臣、经筵官,或别赐扇及彩绦、艾虎诸物,各以品级为等。”

刘若愚《明宫史》:“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衣,门两旁安菖蒲、盆盒。初五日午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吃粽子。”这些是皇宫中人要做的准备,一般的百姓也要做些准备。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像是最为经典的《白娘子》中的饮雄黄酒,也是端午节的一项活动了。

这是因为在先秦时*始,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孔圣人《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这一点看来丝毫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吕不韦的意思大概就是这一天开始,天气便愈加的炎热,算是进入了炎夏,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食物难以保存,特别是肉类,更是容易腐败,所以便要人们斋戒,吃素的,起码不容易得病拉肚子,在先秦时代,这种病闹不好就要死人,但是嘛……放着大鱼大肉不让人吃反而让人吃素,这可大大的不行,所以这一章节就权当放屁了,先填饱了五脏庙最是重要,就是吃死了也是个饱死鬼。

《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正因为上述的原因,端午历来被认为是恶日,不详之日。这天又是容易损伤脾肺,又虫蛇尽出,因此必须注意养生;出于人文的因素,五月南方有取毒物制蛊伤人作为,俗以端午出生的孩子妨害父母,像孟尝君端午生,因此曾被要求遗弃。也因此就有了食黍、浴兰、挂艾叶、系五彩、饮药酒、不放逐贤臣等习俗。

战国以后,由于端午习俗的必要性,便开始向平民百姓生活方面传播,演化为多种形式,如食角黍、浴兰、竞渡等。北周时期,端午日黄河清五百里,分别被北周和隋朝统治者看成是谶纬,如河图洛书,因此五月五日开始成为大喜吉祥的日子。期间齐后主、唐代宗皆为端午出生,因此端午成这才由一个恶日转变成为一个大吉大利的节日。”

屈原是伏清流死直的逐臣,因此从汉代以后为人们所纪念,对应习俗和隋朝瑞兆,成为端午纪念的名人,竞渡也因此与屈原有关。因为端午的反复变化,节日的热闹繁华,纪念屈原的情怀,因此引起诗人的诗兴。倒是有一点,容易使人产生误区,若是说道端午节,众人皆回联想到屈原,但是有一点就是,端午这天的起源可比屈原要早得多,若是说因为屈原而有端午则是本末倒置。不是屈原这天投河自杀才有的端午,而是因为这天是端午,屈原才在这天自杀。因为端午先秦时代被大多数视为“恶日”,要自杀,这天倒是不错的选择。要说屈原和什么的起源有关系的话,也只能说是粽子和划龙舟了。

又因为屈原,这天自然也是迁客骚人,达官显贵们聚会饮宴的大好日子,会中吟诗作乐是必要的活动了,很多文人也会在这天写作各种的作品记录,描述这天的场面风景。杨嗣昌《武陵竞渡略》:“划船招屈,良有深意,不独感兴汨罗。”《楚辞》:‘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而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此原生平遭遇,掩抑迍邅.后人写之疾鼓轻桡,轰霆卷雪,庶一洗其不平之气耳.又曰:‘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沅与枉渚,皆武陵水名。观者树红绿彩,或制句彩上,俟船过赏之。凡船所经系其隶地放爆竹黄烟挥扇喝彩相和;否则群声合噪以揶揄之,怒者掣屋瓦飞击如雨,船人亦横桡舞掌,作势相应云。江上看船,北岸楼有三四层,自清平门至下石柜,其长五六里,皆前期争纳,僦值多至数百文,缓即为人占去.至日,提壶挈榼,马步鱼轩,肩摩道上,巳牌则毕集矣.盘中佳果有韩家李麦黄桃,新味有鲥鱼莼菜.尝鼎一脔,下鼓千里.方共清谈浪笑,忽闻船赛,莫不停杯变色,倚槛瞪眸.是耶非耶,若得若失,元黄自战,胜负俄分.於时或气涌如山,可以踏江穿屋;或颜灰若死,不知下殿辞楼.鹰飞天而雉伏蒿,为鱼而鼠变虎殆未足以极其情状也。”

张岱在《陶庵梦忆》也有很为详细的对于划龙船的描述:金山竞渡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后旌幢绣伞,取其绚;撞钲挝鼓,取其节;艄后列军器一器,取其锷;龙头上一人足倒竖,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画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镇江亦出。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百捷,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团簇,隔江望之,附蜂屯,蠢蠢欲动。晚则万齐开,两岸汨汨然而沸。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在这一天,全国上至万乘之尊,下至黎民百姓,都一片欢乐,庆祝这个可以在年中正大光明的吃喝玩乐的日子;也感谢屈原,毕竟他的死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娱乐活动,又有吃(粽子)又有得玩(划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