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祢衡的气色比前二天好很多。这次,他巧合的和渤海郡太守孔融以及曹军主薄杨修同坐一席。当祢衡在绢纸写下自己的名字,他身旁的孔融正好看到。

孔融看到如此飘逸俊美的字体,当时就惊呼起来:“德祖,你快来看这位先生的字体……”。

孔融口中的“德祖”就是杨修。杨修,字德祖,三国时期著名学家,以学识渊博思维敏捷闻名于世。

孔融,字举,孔子二十世孙,以“孔融让梨”流传于世。孔融乃是三国时期一代名儒,继蔡邕为章宗师,亦擅诗歌。孔融的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句整饬,辞采典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

如其人,孔融的性格也是刚正不阿,不屈权贵,常有惊人之语。

杨修是和父亲杨彪跟随献帝一同来到许昌的,而孔融是从渤海郡赶来许昌朝见献帝的。杨修和祢衡年纪差不多,都是二十出头,而孔融已经年过四旬了。

可是,年纪不是障碍,杨修和孔融可是一见如故啊,自从相识后,一有空闲便聚在一起海阔天空的闲侃,二人都是学识渊博,一聊就是大半夜啊,相当的投机。

杨修听到孔融的惊呼,便探过身体观看绢纸上的字体。字体果然近乎完美,极具收藏价值。

“祢衡?可是写《鹦鹉赋》的祢正平?”,杨修目光炯炯的盯着年轻人问道。那神情就如色狼看到一个妩媚的妖艳女子一般。

“哦,你们是谁?”,年轻人慵懒的回应道。

“呵呵,先生真是祢正平啊!弥先生,小生杨修,这位仁兄乃是孔融孔举,他可是圣人孔子在世的二十世孙啊!”,杨修神采飞扬的回应道。他根本不在乎同席的替他客人,好像他们是空气一般。

“孔举?”祢衡眼中精光一闪,正眼望着孔融。此时,杨修还没有什么名气,孔融和祢衡可是以采名动天下了。

“呵呵,弥先生,正是在下!”,孔融随和的笑道。

“幸会!”,祢衡淡淡的说道。

祢衡的冷漠并没有冲淡杨修孔融结交的热情,他们象狗皮膏药一般,贴着祢衡,一来二去,三人便投机的交谈起来,根本不顾婚宴的结束。

直到子时三更,三人才相互搀扶离去,有去孔融的家继续饮酒了。在二人的相劝下,祢衡也喝了不少酒。

书生意气,嘴上烟云。谈古论今,针砭时弊。三人好不畅快惬意啊。

礼官自然把三人在婚宴上的表现如实记录,报告给曹操。春风得意的曹操对此不以为然:不过是三个士出格的行为,三个士能干什么?顶多图个嘴唇的快感而已。

按照郭嘉的逻辑:物以类聚,人以族分,人与人之间都是以“圈”划分的。象孔融和杨修就不是他“圈内”的人,但是目前,他们也不是他的敌人。

据曹操所知:孔融是忠心拥护汉室王朝的,在渤海郡,孔融属下一名谋士曾经劝孔融要不跟随翼州袁绍,要不投诚衮州曹操,结果被愤怒孔融杀死了,忠言逆耳啊!

孔融这个人,门里出身,采自是非凡,但是整个人说好听点是理想主义者,实际上他就是行为艺术者。当初袁绍派兵攻打渤海郡,孔融来不及向周边的英豪求救,也不抵抗袁绍的侵犯,只是和家人静坐府邸。他天真的以为袁绍一方会碍于他的名声,碍于他的表现,会自动退兵。结果,袁绍一方将他和家人一起驱逐出渤海郡。

由于孔融对百姓仁爱,没过多久,渤海郡百姓联合起来又将袁绍的驻军消灭,又将孔融迎接回渤海郡。

而杨修,更不是属于曹操的“圈内人士”,因为其母亲就是袁氏兄弟的姐姐。而袁术已经在寿春称帝,袁绍和曹操也是面和心不和。杨彪父子之所以呆在许昌,不过是跟随献帝而已。

虽然孔杨二人不是曹操的“圈内人士”,但是曹操又不得不重用他们,因为他在朝廷的根基不稳,他需要大量的人才管理城池啊。

曹操知道:他得不到孔融杨修这样人才的忠心,但是他可以利用他们的才智。只要有一天自己不需要他们,他们的下场就是……

曹操不得不承认,如孔融杨修之流,都是极佳的谈友,与之谈古论今不会感到枯燥,与之针砭时弊绝对获益匪浅。

孔融杨修之流有个士共同的毛病:就是恃才傲物,喜欢钻牛角尖,他们比起袁氏兄弟,真才实学多了,而且还不讲究排场,沽名钓誉。他们的个性有点自恋,内心深处只是想完美自己,只在心田一角留下“天下”的位置。他们不如曹操郭嘉之流担当“天下”,心怀忧虑天下苍生之念。

既便如此,他们也比袁氏兄弟之辈可爱许多。

对于祢衡,曹操感到此人就是自己年轻时的模样:不畏强权,嫉恶如仇,喜欢打抱不平。但是此人出身贫寒,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

平民出身,草根的底层生活,却胸怀和天空一样宽阔的志向,并且通过努力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知名士,由此,曹操一眼便能看透祢衡的心理:讨厌官场,但是又希望获得官员的俸禄。没有稳定的生活,想进一步提升学问,太奢侈了!

曹操理解祢衡的心理状态:此人心理一定积累大量的郁闷和愤怒,并且还没有找到合理的发泄渠道。心理不平衡,思想肯定偏激……曹操有点向看到祢衡倒地能偏激到什么程度?他想帮助祢衡达到某个领域的最高境界!这个境界曾经是他本人极其向往的境界!

如果真能达到那个境界,也比碌碌无为一生强上百倍啊!年轻时的曹操无比渴望那样啊,因为年轻时的他活的也郁闷!所以,当年在家乡城池外筑室独处,就喜欢秉烛夜读,是光着身体哦……他喜欢**身体狩猎啊!那在密林里疯跑,令人无比舒畅啊……

如果当时不是发生黄巾军造反,曹操家人的安危受到威胁,他才组织乡民自保对抗黄巾军,最后靠枪杆子,一步步走向权力的顶峰!

否则,他估计后半辈子就这样过了!笑傲山林,快意人生!

(祢衡的遭遇在本书里,并不是因为他攻击了曹操,而是曹操故意成全了他,使他成为华夏历史上的奇葩人物!)。

祢衡字正平,青州平原郡人。年幼时为躲避青州兵祸,随家人迁徙到荆州。同时,祢衡被当代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收为弟子。司马徽精通三教九流,是当代实至名归的杂家。

本来荆州掌管者刘表想把荆州学堂交给司马徽管理,但是司马徽极其讨厌现实中的裙带关系,便自出费用在是长沙郡白鹭山建立书院,自主招生。于是天资聪颖的祢衡就成为白鹭书院的第一批学员。

司马徽招收弟子,根本不向金钱和权贵低头,只看学生的天资和品性。当然,如果不出身高贵,其他条件又能被司马徽看上眼,那么你需要缴纳天数字的学费。

在白鹭书院潜修十年,祢衡可是深得司马徽的真传。司马徽不止一次对门下弟子说道:“人世间,不论是读书还是习武,都是修心的过程,都是完美人格的渠道……你们要做真实的自己,这是你们一生的目标。‘学我者生,象我者死’!……”。

由于司马徽脱俗标新立异的教学理念,所以祢衡成长的十年过的很自由。期间,司马徽又收庞统,诸葛亮等俊才为弟子。司马徽听说曹操把献帝接到许昌,之后又颁布招贤令,便令祢衡来许昌寻求忠君报国的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