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也是我国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发展的20多年。在这个2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的非公有制企业经历了一个从初步萌芽到日渐壮大,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二次创业**,再到目前规模化、健康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上海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无疑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尽管上海市的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一直相当发达,非公经济的发展空间相对较小,但这类企业在近几年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它们以其发展速度之快、涉足行业之广、科技含量之高,不仅促进了上海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也培育出了一支庞大的从业人员队伍。这些从业人员既包括非公有制企业业主,也包括了大量中高层乃至基层的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作人员,他们构成了我国现阶段独特的社会群体之一。要了解现阶段我国各阶层的思想状况,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的思想状况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本次调研就是以长宁区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为对象,全面调查和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内容涵盖了他们的政治、社会和从业心理,从而达到把握思想主流,为今后进一步进行针对性工作奠定基础。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在长宁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指导下,在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师生的支持下,通过查阅资料、发放问卷、个别访谈以及召开小型座谈会等方式,收集、整理、汇总了大量数据和材料,对当前长宁区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调研。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采用概率抽样的方法,在长宁区内随机抽取了125家规模不等的非公有制企业,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77份。这些企业分布在全区10个街道,其类型包括民有非公、混合所有制、三资、民营科技企业以及国有企业经过改制、改组、改造后实行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制、委托经营等形式的企业,涉及的行业主要包括高科技、餐饮、医疗、服装、制造、物流等。其中85家的注册资金不超过100万元(含),23家非公有制企业的注册资金超过1000万元(含)。

(一)调研对象的年龄分布

从回收的问卷数据来看,接受调查的从业人员普遍较为年轻。统计结果表明,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的最小年龄仅为18岁,而最大年龄则为67岁,平均年龄为35.6岁。不超过35岁的从业人员在全体被调查者中占到52%,而年龄超过45岁的从业人员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仅占24.1%。从图11还可以发现,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的年龄最集中的是26-35岁,其次是15-25岁这一年龄段,这与非公有制企业于2000年左右开始大量吸收大学生就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1 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的年龄分布图

与年龄普遍较小的情况相应的是,36.3%的被调查者在调查时仍然未婚。不过,从性别分布来看,被调查的男性和女性基本平衡,两者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2.5%和47.5%。

(二)调研对象的教育程度

从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来看,高学历在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表1显示,从业人员中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人员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7.1%、24.2%和3.2%,三项累计为64.5%。与此相对,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从业人员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仅为35.6%。这说明,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劳动者素质是比较好的。

(三)调研对象的职位分布

从职位分布的调查情况来看,有一半(49.7%)的被调查者是各个非公有制企业中的普通工作人员,中高级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不足10%。但另一方面,诸如医务工作者、会计、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近20%,这从一个侧面表明非公有制企业对人才越来越重视。另有20%多一点的从业人员活跃在各级管理岗位上,其中约4%的被调查者还是各个非公有制企业的高级管理者或企业主。

二、政治思想状况分析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从一开始就是在公有制体制边缘发展起来的,这一特征决定了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从一开始就得不到体制的保护,但同时也不受体制的约束。体现在政治思想方面,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对从业人员并没有较强的政治思想要求,另一方面,作为追求经济利润的实体,非公有制企业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市场上,本身也不重视规范的政治思想教育。

2000年后,伴随着非公有制企业主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状况也变成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思想状况的组成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主对入党的呼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建设等一系列现象,不断反映出我国当前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政治觉悟的提高和思想修养的升华。

(一)积极向上的基本思想状况

从总体上讲,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的精神面貌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倾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广大从业人员在对信仰、信心和信念的态度上与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基本一致。

1.肯定党工团组织的意义

在回答“在你看来,在非公有制企业中成立党工团组织有没有意义?”的问题时,65.4%的从业人员认为“有意义”。在非党员中,有61.58%的人认为成立党工团组织是有意义的。党工团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心目中的位置由此可见一斑。

2.党员的入党动机健康明确

在所有被调查的从业人员中共有161名共产党员,在整体中所占的有效百分比为22.1%。当这些党员被问及“您是怎么入党的?”时,67.23%的党员是“基于对共产党员作为社会先进分子的认识,努力争取入党”,另有11.86%是“因自己表现好而被发展入党”。不过,也有部分党员在入党时是”基于党员身份的诸多实际好处,努力争取入党”,甚至“为入党动员过很多关系和力量”。尽管这部分人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这也提醒党组织在发展成员时应当有力地坚持和贯彻考核标准。

3.非党员的入党态度积极向上

在73.2%的非共产党员中,在“您现在对入党持何态度”这一问题上,13.2%的从业人员表示正在积极争取入党”,38.5%的从业人员表示“以后有机会时会考虑入党”,两者总计51.7%。表示“无所谓”的从业人员占了37.5%,而表示“即使有机会也不会考虑入党”的不过10.8%。综合起来,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的政治觉悟是比较高的。

4.党工团组织建设良好

调查数据显示,党工团组织建设在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中比较良好。在所调查的非公有制企业中,51.5%的被调查者回答自己所在的企业有党工团组织;10.1%的被调查者回答自己所在的企业正在筹建。只有不到2/5(38.3%)的被调查者说明自己所在的企业尚无这类组织。当然,这个数字与实际情况可能稍有偏差,因为被调查者不是平均分布在各个企业中的,有可能会遇到某一类企业中的被调查者比较集中的现象,但在统计数据中却没有明确显示出来。

5.对党工团组织的评价较高

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对党工团组织的评价多数是肯定的。在“党工团组织在公司中所起的作用”问题中,回答党工团组织“代表员工利益,维护员工权利”占30.3%;认为党工团组织“动员组织力量,加强党的建设”的28.3%;另一方面,认为“应付上级建设,没什么实际作用”的也占了11.3%;从业人员中“不是其中的成员,对其作用无法评价”的占30.1%。综合起来,对党工团组织持肯定态度的可以达到58.6%。

(二)值得引起重视的一些问题

1.一部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不太理想

在回答“你认为周围的党员模范作用发挥得如何?

”这个问题时,有30.10%的从业人员认为“总体上,党员确实起到了先进作用”,有46.50%的从业人员认为“大多数党员与普通群众没什么差别”,还有23.30%的从业人员认为“表现不如群众的党员还不在少数”。当问到“有一些人不想入党的原因”时,认为“对共产党的先进性认识不足”占19.9%;其中认为“周围一些党员的坏影响使大家对党缺乏信心”占到42.5%;“感觉不到党组织对自己的关怀”的从业人员占10.7%;“入党程序苛刻复杂,时间漫长”的占6.9%;个人原因方面的“个人事务繁忙,无暇顾及”的占15.1%。这也反映出,非公有制企业中党(团)组织管理力度不够,有的党员入党前不错,入党后就退步,甚至不如普通群众,这固然与党员自我要求标准降低有关,但也与党组织管理乏力关系甚大。

2.思想教育工作流于形式,脱离实际

在回答“目前党(团)组织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时,认为“机制缺乏活力,观念陈旧”的占13.36%;同意“方法落后,没有吸引力”的从业人员占18.71%;提出“形式主义,上面做什么,下面跟着做什么”比例高达65.41%。一些企业党(团)组织开展活动比较单一,学习方式比较枯燥,没有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开展党建活动。一般仅限于读读报纸,念念文件,照本宣科,致使一些党员理论学习兴趣不浓厚,参与工作热情不高。

3.党(团)组织管理工作松散

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大环境中,党组织生活质量不高。一些支部长期以来只强调党员义务,不注意尊重党员应有的民主权利,挫伤了党员的积极性,使不少党员对组织失去了信任感;也使一些非党员从业人员失去了入党的积极性。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与现实生活脱节,让党员听起来有距离,难以入脑入耳。

4.党务干部队伍素质不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

新时期的社会情况更为复杂,党员思想更加活跃,党务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然而,事实上,由于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受“经济工作是硬指标,党务工作是软任务”等观念的影响,一些单位党务工作者的队伍不仅没有得到加强,反而有所削弱。从调查访谈情况来看,有的党务干部理论水平低,工作方法简单,对新情况、新问题自己也困惑不解,更没有能力做党员的思想工作;有的党务干部自身表率作用差,无法做党员的政治思想工作。

(三)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某些特征

1.党群组织依然是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

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和广大从业人员都已经或逐步感受和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和稳定人心、凝聚队伍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调查中发现,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的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力度。这个党群力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体现在企业的党群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尽管党群组织机构与国有企业设置不同,干部基本都是兼职,但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体现在管理人员的本身素质上。在非公有制企业,一些管理人员有的原来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有的是国有企业的党群干部,他们多年受党的教育培养,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比较熟悉,虽然企业还未建立党群组织,但这部分同志能自觉发挥作用,做业主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周围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2.非公有制企业主组织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调查中发现,各非公有制企业的业主原来所从事的职业和身份反映了业主本身思想政治素质的起点高低,并直接影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如果企业业主是党员,且原来是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的党员干部,由于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认同感较高,所以,在其所经营的非公有制企业,对党群工作就比较重视。如果企业业主是非党人士,且原来是一般从业人员或农民,本身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又由于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了解接触很少,所以,其所经营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群工作很难开展。由于业主起点不高、组织意识淡漠而阻碍党群工作的推进,在长宁非公有制企业中有一定比例。

3.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非公有制企业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和优胜劣汰的过程,一般而言,在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创业阶段,相当一部分的业主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强烈驱动下,以物质手段推进企业的生存、发展,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会愈来愈需要党群组织来为企业发展和凝聚队伍发挥作用。

民营高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可能以高薪的承诺或是未来良好职业生涯发展前景网聚到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但是,一旦进入企业的成长期和成熟期,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得到一定的物资利益满足后,他们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要求也愈发得强烈起来,这时,企业无法单纯地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留住人才,而必须靠事业留人,靠思想政治工作的软环境留人。所以,这些企业纷纷提出:(1)必须建立和完善党群组织,加强从业人员思想政治工作;(2)推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3)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4)业主为代表的管理人员以身作则。

四、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调研中,许多党群干部、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也包括业主提出,积极探索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从业人员思想政治新机制,是提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保证,是加强党的执政基础的客观要求,应成为新形势下从业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课题。针对本区非公有制企业,包括高科技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我们认为应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依托各类资源,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合力

党群的组织建设是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从业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本次调研中,大量的正反实例证明,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无法在非公有制企业得到贯彻执行。当然,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群组织,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侧重于党群组织的网络建设。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到“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最有效的方法”时,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中认为应该加强“正面教育引导”的占20.7%;认为“榜样的示范作用”起决定影响的占31.4%;同意应当开展“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的占5.7%;在形式上,认为应该“寓教于乐”的占12.6%;认为凭借“领导人的魅力”和“同伴的影响”的各占19.2%和4.2%;而认为需要运用“恰当的物质手段”的仅占5%。所以,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使企业内的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十分必要而且紧迫的。当前,主要应该在这样几个关系上加强研究和宣传:一是无私奉献和按劳取酬的关系;二是人才合理流动与服务组织需要的关系;三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

1.将党群工作结合起来

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不可能像国有企业那样,起政治核心作用,更不能像国有企业那样,要求建立完备的机构、配备强有力的干部队伍,而要像一些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党员在座谈时说的那样,更多地依靠党员发挥个人模范带头作用来宣传和影响广大从业人员和业主。工青妇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党群组织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就是积极融入大党建的工作格局,按照“党建指导群建、群建服务党建”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工青妇组织在非公有制领域的各自工作优势,实现党建工作在非公有制企业的全覆盖。

2.将党群组织工作和社区工作结合起来

长宁区的非公有制企业,大量的是小规模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数分散在街道居民小区、农村区,以及集贸市场、商业街和各街道、镇设立的民营城中。对这些

非公有制企业,很难按单个企业成立党群组织,这些客观情况决定了以社区,如街坊小区、集贸市场、商业街、民营城等区域建立党群组织联合体的可行性。通过社区化的党群组织,从组织上实现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全覆盖,在工作上更多地形成上级服务下级的工作机制,真正使党的工作能渗透到非公有制企业中去。同时,也可以发挥社区的优势,帮助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发展事业,利用社区公共资源教育从业人员提高整体素质。

3.将党群组织工作和政府工作结合起来

统战部门要支持和要求工商联做好非公有制企业代表人士的工作,引导、督促他们重视和关心企业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执法检查,监督业主依法帮助和支持企业开展从业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劳动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劳动用工、从业人员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劳动保险、福利待遇等方面的监督、检查,督促和支持企业依法做好从业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工商联、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应派员参加同级区域性的党群联合组织,共同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加强宣传力度,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营造正面氛围

非公有制企业从形成之初就是无主管型的市场主体,这既是非公有制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应看到这是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比较弱的原因之一。所以,要使非公有制企业能够正常开展从业人员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重视为非公有制企业营造一个起正面影响的外部环境氛围。

1.以贯彻《公司法》为契机,加强法制宣传

《公司法》第十九条规定,“在公司中,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公司应当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明确了企业在党建工作中承担的职责任务,为开展基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基层党建组织更要以此为契机,在公司中依法建立党组织,引导和帮助公司为企业党组织活动依法提供活动时间、活动经费、活动场地等必要条件。

2.为社区党群组织搭建工作平台,加强工作宣传

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多次被问到这样一些问题,从业人员们问:参加党群组织给我们带来什么?社区党群组织的干部们问:成立了党群组织后做些什么?业主们同样也问:建立党群组织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这些问题,对上级党群组织来说,就需要为社区党群组织搭建工作平台,包括依法维护从业人员权益、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帮助企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队伍素质、帮助企业业主解决实际困难等。

3.充分利用执政党的优势资源,加强对业主的教育引导

鉴于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在企业的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党群工作的影响、制约,做好业主的引导、教育十分重要。

第一,用法律和政策威力在非公有制企业业主中推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上级党群组织要用典型事例宣传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帮助企业运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和规范企业运作。政府职能部门,包括法律机构,要用法律和政策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一些侵犯从业人员权利、损害从业人员利益的行为要依法予以制止。

第二,充分利用执政党的优势资源,为非公有制企业业主提供各种培训机会,鼓励支持其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引导增强其政治意识。培训的内容不仅仅是政治培训,还包括对当前国内形势任务的分析、行业发展信息以及企业法律援助等方面。对于重视党建工作的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党组织可以利用执政资源进行适当表彰,同时帮助业主实现其积极的政治安排,例如参选人民代表、政协委员、青年联合会委员等,以肯定他们的政治意识。

第三,强化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非公有制企业协会、个体工商者协会作为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的业主联合组织,应该发挥其组织、教育、引导业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依法经商的职能。

(三)创新党员活动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文化活动

学习和宣传中,我们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手段。长宁区各党支部对党员的教育,形式生动,内容丰富,方法灵活,做到继承传统主动抓,见缝插针经常抓,有的放矢重点抓,运用典型深入抓,持之以恒反复抓。在教育的内容中,结合长宁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员高学历、年轻化的特点,研究符合青年思想实际的题目和项目,吸引青年参加党的有关知识和价值观的讨论,同时突出党员的道德素质和理想、信仰和法制意识的教育。

在调研中,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在回答“目前党(团)工作的重点”的问题时,认为应该加强“理想、信仰教育”占到19.6%;需要“狠抓组织成员的道德素质”的占27.2%;认为应该“培养组织成员的法制意识”的占13.3%;此外,强调“为组织成员解决实际困难”也占到了13.9%的比例。其余,认为应当“引导社会舆论”、“狠抓组织成员的业务素质”和“尽快在尚未成立组织的企业中发展力量”的分别占10.7%、8.6%和5.5%。所以,我们要始终把对党员的教育融于党员主题实践活动之中,同时,在活动中树立党员形象,在活动中团结和凝聚广大群众,使党员感悟到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拓展沟通渠道,打造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服务平台

为了适应数字信息化的时代特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新载体,发展“电子党务”已势在必行。通过信息化服务平台,使非公有制企业与党群组织、与社区、与政府保持双向沟通,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时,为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具有平等、真实、效能意义的活动空间和路径选择。

一方面,党建网站应加强其信息量、时效和质量的优势。网站不仅提供党的重要文件,介绍党的历史和现状、有关组织情况以及与各地方组织的链接,而且发布重要新闻,公布党正在讨论的重大问题、各种倡议和文件草案,并提供交流平台,征求普通党员对党的意见和建议。网站还可以拓展相配套的服务功能,例如参加捐助慈善活动,网上交纳党费,网上过组织生活,网上发展或转正党员(即党员网上表决)服务功能等。

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即时沟通工具,把握非公企业从业人员的思想动态。基于数码与网络的通讯工具打破了发起者与接收者的固定位置。通过网络,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组织者,向他人发送信息,时间、地点、受众及其数量都不受限制。在“4·16”事件中,组织者匿名在一些网站和反日论坛上公布了游行的时间和设计路线,大家通过网络、邮件、手机短信、口口相传的方式传递消息。最终参与游行的达数万人,如此庞大规模的活动却出现了组织者和监督者的同时缺位,这一点不得不引起有关党组织的关注。

(五)加强队伍建设,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目前,长宁区已经有一支党务工作者队伍,他们包括非公有制企业的党支部书记,和地方党务干部。多年来由于这支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辛勤工作,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进步。但是,非公有制企业的党支部书记力量明显不足,许多兼职书记工作繁忙,很难专心投入思想政治工作;书记工作流动频率高,流失情况严重;书记候选人欠缺。

这就要求上级党组织增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配备,但是,专职党群工作者存在大量的政治地位不高、生活待遇较低和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因此,从制度上保障专职党群工作者的较好待遇,拓展培训内容,提高综合素质,是加强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从长宁区工作实践来看,已开设了专职党群工作者集中培训班,确立了专职党群季度情况通报会制度、各街道联组学习会议制度等,不断提升专职党群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同时,完善并落实《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基本岗位职责规范》和《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业绩考核办法》,进一步推进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上海市长宁区社会工作党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