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武大突然跪下,公孙胜大惊失色,忙将他搀起:“哥哥折煞我也,快快请起。”

“若贤弟不肯,我便长跪不起。”武大神色坚定地道。

公孙胜叹道:“哥哥,非是小弟不肯,实则小弟潜心修道,懒于应世,无法奉命。”

武大道:“贤弟此言差矣,道可道,非常道,修自我之小道,不若修天下之大道。况且,十年之后,虎狼金国南下,中原大地生灵涂炭,这二仙山怕也是不能幸免,又如何潜心修道?”

“这……”

公孙胜迟疑了起来。

“公孙先生,您就出山,助哥哥共举大事吧!”杨林当场跟着跪了下来。

“军师,难道你就忍心天下生灵涂炭么?出山吧。”却是武松也跟着跪了下来。

“你们……”

公孙胜一副为难的神情。

就在此时,公孙胜老娘走了进来。

“娘。”公孙胜忙道。

“干娘。”武大跟着道。

公孙胜老娘点了点头,道:“方才,你们的话,老身都听进去了。”

“不知娘有何计较?儿愿听娘教诲。”公孙胜道。

公孙胜老娘道:“快去将大郎扶起来。”

公孙胜不敢不听,立即将武大扶起。

武大昂然道:“方才我已说过了,若是贤弟不肯出现相助,我就长跪不起。”

“这……”公孙胜头大如斗。

“你这孩子……”公孙胜老娘冲武大笑了笑,“快起来吧,这寒冬天气,跪久了可是不好。你只管放心,老婆子今次是向着你说话的,定叫你如愿以偿。”

闻言,武大大喜过望,忙起身道谢:“多谢干娘,多谢干娘。”

公孙胜老娘笑道:“你这孩子这些天没白在老身身上费工夫,看在你如此有孝心的份上,老身就替你说几句话,又有何妨?更何况,你这孩子的确与晁盖和宋江那两个草莽不一样,有情有义,有勇有谋,又胸怀匡扶天下苍生大志,老身不帮你又有谁帮你?”

武大差点热泪盈眶,没想到这干娘早已洞察一切,将他的心思看穿了。

“小子这点雕虫小技,倒是叫干娘看笑话了。”武大有些尴尬地道。

公孙胜老娘笑笑,随即对公孙胜斥道:“我儿,还不跪下?”

“娘。”公孙胜一怔,但还是不得不跪下。

见状,武大暗自咋舌,这干娘,真个霸气啊!

“我且问你,你修道为何?”公孙胜老娘冷哼道。

“自是学炼长生。”

“若是太平盛世,你去学炼长生,我不说你,但如今天下将乱,你即便是长生了,又有何用?莫不成你就忍心天下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

“方才大郎有句话说得挺好,道可道,非常道,修自我之小道,不若修天下之大道。你修道多年,见识竟还不如他。”

“儿子不敢。”

“哼,你岂是不敢?”

公孙胜老娘重重一哼,接着道:“若是不敢,你又岂会自顾自地去修道,却罔顾孝道,整日在外将我这个老婆子丢在家里,不管不问,你修来的道,又有何用?”

此言一出,犹如晨钟暮鼓,狠狠地敲击在公孙胜的心坎上。

公孙胜如梦方醒:“娘教训的是,从今往后,儿子定痛改前非。”

“自古忠孝难两全。我也不要你痛改前非,你只要好好地跟着大郎,匡扶天下,不负平生所学,我这把老骨头也就心愿了了。”公孙胜老娘道。

“既是恁地,儿就听从娘吩咐,出山襄助哥哥。”公孙胜道。

闻言,武大大喜过望,拉住公孙胜的手,欣然道:“我有贤弟相助,大事可成也。”

公孙胜笑道:“哥哥言重了,才能胜过小弟的,如过江云鲫,数不胜数,别的且不说,军师吴学究,便胜过小弟百倍。”

“贤弟此言差矣。军师吴学究,重在谋略,而你重在道法,你二人各有千秋,切勿妄自菲薄。”武大宽慰道。

公孙胜点点头,显然听进去了,感慨道:“只可惜,吴学究着了宋公明的道,如今满脑子想的都是招安。若是他能投效哥哥,那便好了。”

武大断然道:“接受招安,无疑是向腐朽无能的朝廷投降,我不屑为之。”

“那便好。”

“至于军师吴学究,我早晚赚得他弃暗投明。”武大昂然道。

“哥哥若有如此打算,那梁山的前途,不可限量也。”公孙胜喜道。

“人才嘛,自然是多多益善为好。”武大笑道,“不过,贤弟只管放心,贤弟在我心中的地位,旁人无可取代。”

公孙胜一听,又惊又喜:“不敢当,不敢当……”

二人越谈越投机,旁边武松和杨林自是喜不自胜。

忽地,公孙胜老娘笑道:“我说大郎,干娘肚子饿了,你是不是该去做饭菜了。”

“哎呀,干娘,都是我的不是,竟忘了干娘,得,我这就去做饭菜。”

当下,武大又去厨房忙活,大秀厨艺,做了满满一桌好酒菜。

饭桌上。

公孙胜吃得赞不绝口,感慨道:“哥哥真个深藏不露啊,以前我在梁山,只道哥哥只会用兵打仗、掐指卜卦和岐黄之术,别的一概不会,不曾想连厨艺也是这般精通。”

武松哈哈一笑:“军师有所不知,我哥哥雄才大略,会的东西多了去了,别的不说,就他作的诗词,就堪称一绝,怕是连苏东坡都不如。”

“哦?竟有此事?”公孙胜惊道。

“当然。”

武大说完,随后将武大作的那首《沁园春.雪》,当场诵读一遍。

听完,公孙胜拍案而起,道:“哥哥此作,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旷达豪迈,纵然苏东坡在世,也瞠乎其后,哦不,我说的轻了,应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此作一旦传世,势必引为千古绝唱。”

他越说越激动,道:“尤其是尾阙那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乃是点睛之笔啊!由此可见哥哥满腔抱负,我公孙胜服了,彻底服了。”

武大大笑:“贤弟言重了。”

当下,众人继续吃菜喝酒,气氛渐渐热烈。

接下来数日,武大终日与公孙胜谈天论地,感情越发深厚。

不过,眼瞅着年关将近,武大想起该去沂州了,便与公孙胜说及此事。

公孙胜道:“既是恁地,索性我带上老娘,一并去沂州,如何?”

--

作者有话说:

继续写第三章。迟些会更新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