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兄弟折煞我也,快快请起。”

武大大喜过望,急忙将裴宣三人扶起,心里不住感叹:有名气便是好啊,不用多费唇舌,便轻松招揽了三位好汉。

裴宣、邓飞和孟康三人随后起身,个个神情激动。

武大有心露一手,先对裴宣笑道:“裴宣贤弟,我若所料不差,你祖贯是京兆府人氏,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极好刀笔,为人忠直,分毫不肯苟且,是以江湖人都称你铁面孔目。我说的可对?”

“然也。”裴宣欣然道。

武大继续道:“裴宣贤弟,你后来之所以落草,为因你得罪了贪滥知府,把你寻事刺配沙门岛,途径这饮马川,被邓飞、孟康二人杀了防送公人,救了你在此安身,我说的可对?”

“对,对,太对了。”

裴宣神情激动,原本心里还有那么一丢丢对武大身份的怀疑,如今全然消散不见。

自从他落草这饮马川一来,还从未对人言自己祖籍,就连邓飞和孟康二人都不曾说过,不曾想,这武大竟然一言挑明自己祖籍,若非武大真个有神算之能,如何能解释得通?

见裴宣给自己镇住,武大心中暗爽,笑了笑后,又来到邓飞跟前。

他开口道:“邓飞贤弟,你原是盖天军襄阳府人氏,因你双眼赤红,被江湖人唤作火眼狻猊。你善使一条铁链,武艺不凡,等闲人近身不得。我说的可对?”

“对对对。”

“是了,你与杨林贤弟有旧,但这一别就是五年,不曾见面。我说的可对?”

“哥哥连这个都知晓?”邓飞惊叹。

杨林插嘴道:“邓飞贤弟,我敢对天发誓,我和你的事情,可不曾跟武大哥哥说及。”

闻言,众人对武大越发钦佩。

紧接着,武大又对孟康道:“孟康贤弟,你祖贯乃是真定州人,因善造大小船只,被押送花石纲的提调官催促造船,你不忿那鸟官,把他杀了,最后逃走江湖,在绿林中安身,我说的可对?”

孟康又惊又讶:“哥哥所言,丝毫不差。”

武大这一亮出绝活,众人无不钦服,再无丝毫怀疑。

当下,裴宣、邓飞和孟康均将其视为上宾,请入聚义厅中。

各人各讲礼毕,谦让一番后,请武大正面坐了。

接着便是武松、裴宣、杨林、邓飞和孟康,依次坐下。

不多时,喽啰将酒菜奉上,供各人享用。

一时间,觥筹交错,气氛热烈。

忽地,裴宣举杯道:“武大哥哥,小弟寨中也有三百人马,财赋也有十余辆车子,粮食草料不算,倘若哥哥不弃我等微贱,我等愿听哥哥号令效力,未知哥哥意下如何?”

邓飞、孟康二人也齐齐表态:“我等愿听哥哥号令,还请哥哥收留,许我等建功立业,将来封妻荫子,名垂青史。”

武大欣然笑道:“求之不得。”

裴宣、邓飞和孟康三人大喜过望。

当下,三人又齐齐向武大致酒,随后问起何时动身去梁山。

武大自是不期望他们眼下便动身去梁山,笑笑:“三位贤弟,稍安勿躁,待我寻了公孙胜,再言此事,眼下,三位贤弟,还是好生在饮马川候着,如何?”

“好。”裴宣三人齐声道。

筵席之后,裴宣三人带着武大、武松和杨林,在饮马川观览山景了一番,直到夜色已深,这才回寨内安歇。

次日,武大和武松要下山,并要杨林跟随,杨林欣然愿往。

裴宣、邓飞和孟康得知,苦留不住,只好相送到山下。

武大三人离开饮马川,在杨林带路下,一路往九宫县二仙山去。

路上,杨林问道:“哥哥,那公孙胜先生真个在九宫县二仙山?”

“然也。”武大笑笑。

“哦。”杨林点点头,“不过,小弟着实不明白,公孙胜先生他在梁山好端端的,为何跑去九宫县二仙山?”

武大沉吟半晌,随即道:“杨林贤弟,如今你既已归顺于我,有些话,我也就不瞒你了。”

杨林一听,顿时心神一凛:“愿听哥哥教诲。”

武大这才将公孙胜离开梁山,实则是不受晁盖重视,又被宋江吴用排挤的事说了。

杨林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公孙胜先生离开梁山,甘愿在九宫县二仙山修行,竟有如此个中曲折。”

这时,武松策马上前,开口道:“杨林兄弟,你恐怕还不知道吧?我家哥哥雄才大略,却也为晁盖、宋江所忌,一直不让我哥哥插手山寨事务,迫使我哥哥只得远走他乡。至今,已有半年不曾回梁山去了。”

杨林一听,顿时替武大抱不平:“那晁盖、宋江忒不识好歹,尤其是那晁盖,贪恋权位之心太重,哥哥既是雄才大略,为何不肯将寨主之位相让?”

武松哑然失笑:“杨林兄弟,你道晁盖跟你那旧友邓飞那般,肯将寨主之位让与裴宣么?”

“这世上本就是能者上,有何不可?”杨林道。

武松摇了摇头,笑道:“如今梁山日渐壮大,试问那晁盖如何肯轻易将寨主之位拱手相让?”

“若是恁地,那倒不好办了。”杨林叹息道,“可惜哥哥雄才大略,竟被如此庸才压制,真个憋屈。”

武松笑道:“无妨,我家哥哥早有谋划,迟早叫他们二人内讧。”

“哦?”杨林一喜,忙问究竟。

武松笑道:“兄弟岂不闻重耳在外而生,申生在内而亡之事乎?”

杨林也是个聪明人,马上醒悟过来,连连高呼:“妙,妙!”

心结既解,杨林心情大好,接下来的一路上,他大讲沿途的风土人情,听得武大武松二人津津有味。

这一日,三人来到九宫县二仙山前。

一眼望去,只见青山叠翠,颇有虎踞龙盘之势,更兼山内不时传出猿啼鹤唳声,令人惊叹。

这时,一名担柴老樵夫路过。

三人随即下马,拦住老樵夫。

武大开口问道:“敢问老人家,这东山嘴该往何处去?”

那老樵夫反问道:“你们去东山嘴作甚?”

“寻一人。”武大答道。

“寻何人?”

“一清道人。”

那老樵夫接着又问:“你们是何等样人?”

“自是一清道人的朋友。”武大笑道。

那老樵夫这才指了指方向,道:“东山嘴就在那边,附近有个小石桥,桥边就一处人家,便是一清道人的家。”

武大大喜,随即道谢一番,这才带着武松和杨林前往。

不多时,三人便到了那处小石桥,而在小石桥旁边,正对着十数间草房。

武大心知公孙胜脾性,若是让他知道自己来寻他,很可能要躲避,于是让武松和杨林两个去草房后面埋伏,一旦公孙胜要跑,正好捉个正着。

武松和杨林得令后,自去埋伏。

武大则跨过桥去,走进草房,只见一白发婆婆正坐在门口缝缝补补,心说这便是公孙胜老娘了,遂上前道:“小可见过阿婆,烦请阿婆让公孙先生出来一见。”

--

作者有话说:

这是第三章,我先睡一个午觉,再起来写第四章。同时,感谢用户7913447270055、大鹏yzm、上帝的1、未完待续948、小夏呃呃呃呃和1股作气的比心礼物,同时感谢仙鹤神狮的灵感胶囊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