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催的郑庄公,好容易平息了国内动乱,处理好了和母亲武姜的关系,国内实权和仁义道德一把抓,迎来了双赢的局面,就得知卫国起兵为公孙滑报仇的消息。

郑庄公心里是又气又急。这我们郑国处理国政,有你们卫国什么事呢?郑、卫之间并未有利益冲突,卫国兴兵讨伐,明摆着干涉我们郑国内政。以郑国如今实力,与卫国一战不是问题。但问题是这样的战争有意义吗?

公子吕启奏郑庄公,卫国这件事情背后有原因,肯定是逃往卫国的公孙滑怂恿卫桓公起兵为父报仇。

郑庄公沉吟不语,公孙滑,那毕竟是自己的亲侄子,也是弟弟太叔段的唯一后代。如果除去公孙滑这个没有实力的对手,对于自己的弟弟恐怕太无情了。

公子吕一看郑庄公不言语,颇有犹豫之态,连忙说,这就是斩草不除根,一定会逢春再发。公孙滑侥幸逃命,不以为幸,反而怂恿卫侯出兵讨伐自己的祖国,实在是不可饶恕。您不如修书一封,向卫侯说明原因,卫侯见信一定会撤兵回宫,到那时公孙滑可以不战而擒。对于保卫国家政权,公子吕从来是明大义,舍小义。说通俗点,就是做事干脆到底,心狠。

郑庄公也不希望和卫国兵戎相见,毕竟曾经是一同勤王的诸侯,况且两国相邻,于是修书一封,言辞恳切。大概将郑国发生的事情陈述一遍,说明自己并非是无故杀弟囚母,实在是被逼无奈。如果自己居心不良,如何会将京城封给太叔段呢?而且现在自己已经将母亲武姜迎回新郑王宫奉养。您实在是被公孙滑欺骗愚弄了!我当然是不希望和您作战,还请您仔细考虑,勿伤唇齿情谊。

卫桓公接信一看,大吃一惊,这太叔段实在是大逆不道,自取灭亡,我这兴兵不是助纣为虐吗?公孙滑这小子拿我当猴耍啊!的确,在好心帮忙之前,一定要先了解清楚实施情况。因为只听一面之词,难免为人左右。就算卫桓公能够帮助公孙滑打入郑国,恐怕也不为郑国百姓所容,更将为天下诸侯耻笑。想到此卫桓公气愤不已,急令收兵。

没想到公孙滑为父报仇心切,还没等卫侯使者到军营,已经攻下郑国癝延。郑庄公闻讯大怒,怎么还说不明白了,都告诉你我们有理,公孙滑忽悠你呢,你还发兵打我们啊?还以为我们郑国怕了你们卫国不成?郑庄公这边命大夫高渠弥出车二百乘,来争癝延。等高渠弥到了癝延,卫兵得到命令已经撤回卫国。公孙滑一看,自己这几个人根本不是郑国大军的对手,赶紧跑吧!还是跑回卫国。当时公子吕正在军中,公子吕最大的特点就是为国家除恶务尽,当下乘胜追击,直到卫国郊外。

卫桓公一看这可捅了马蜂窝了,不过也的确是自己做的不对。朝堂之上,征求大臣意见,我们卫国处理不当,已然将郑国整急眼了。现在大军压境,大家有什么好办法没有?

公子州吁不屑一顾道,“主公何必担心?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屯。郑国到了我们卫国边境,我们就发兵打他去!”

大夫石碏连说不可,郑国之所以出兵都是因为我们卫国助滑为逆,那过错在我们卫国。之前郑庄公曾经有书信来此,主公不如写封回信,引咎谢罪。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可退郑师。卫桓公说我看行,这信就由石碏你来写吧!

这封信看似平常,但是却暗含很多内容。从写信对象来看,俩人都是一国诸侯,部分地位高低,但是卫国这边理屈,力求不必词穷。还得不卑不亢,给自己找点面子的同时,让郑庄公熄火,不然人家也不能撤兵啊!

所以石碏在写的过程中大费心机,基本意思是先阐述寡人是由于误信公孙滑的谗言所以兴兵伐郑,看到您的来信讲述了事情原委,实在悔不当初!马上我们就撤兵了,如果您能原谅,我们肯定把公孙滑这小子绑了送到郑国,重修旧好。

要说这郑、卫交战,最闹心的其实是武姜。为什么呢?太叔段谋逆因武姜而起,儿子已经丧命,公孙滑就是武姜最心爱儿子的唯一传人,她的亲孙子。她实在是不能再看见家族血亲之前的拼死搏斗了。于是武姜亲自去求郑庄公,请你看着他爷爷郑武公的份上饶公孙滑一命吧!这时候就不能提太叔段了,越提太叔段郑庄公越火大。

郑庄公之前已经说了是被迫逼死弟弟太叔段的,此时如果还揪着公孙滑不放,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何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孙滑的确孤立无援,也翻不起多大的风浪。于是郑庄公给卫桓公回信,言明只要卫国撤兵即刻言归于好,至于公孙滑,还请就让他留在卫国,让太叔段有个后代,能够绵延祭祀。

卫桓公接信即刻撤兵,郑国也令高渠弥收兵回郑。

太叔段的儿子公孙滑,此后老死于卫国。